发布时间:2024-12-21 14:47:28 来源: sp20241221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的毛乌素沙地,大风卷起的沙砾如鼓点般敲打车窗,只见造林工人手持高压水枪在沙地冲出四五十厘米深的细孔,将柠条苗子插入孔里,不到一分钟,钻孔、植苗、浇水一气呵成。
“后期如何管护?”记者问。
“本土选育的柠条,俗名毛条,耐寒耐旱、适应性强,不用人工干预,自然降水就可以维持生长……”石嘴山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花学娟科普柠条的同时,一口气列出了花棒、沙冬青、蒙古扁桃、梭梭等十几个乡土树种,它们都是防风固沙的“当家花旦”。
在我国西部,40多年的“三北”工程建设,大片绿洲林网牢牢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剩下的绿化空间多是立地条件差、植树难成林的“硬骨头”。特别在黄河“几字弯”的荒滩、荒山、荒漠地区,树要怎么种?
“以水定绿,乡土树种当先锋!”宁夏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站长李英武一针见血地指出。
无论是北部的沿山一带还是中部的干旱荒漠区,越来越多乡土树种成为自然修复的“主人”。“咱们这儿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造林绿化选择植物往往是适地适树。比如,在贺兰山矿区修复中,耐瘠薄的蒙古扁桃就很受欢迎,防沙治沙更倾向于耐旱耐盐碱的梭梭。”花学娟告诉记者。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宁夏加大柽柳、新疆杨、沙枣、山桃、小叶锦鸡儿等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的乡土树种培育力度。截至2023年年底,全区乡土树种占主要造林树种的65%,乡土树种苗木储备达2.5亿株。
是否所有乡土树种都能造林无忧?多年国土绿化实践证明,乡土树种也需良种化。“就拿新疆杨来说,本土栽培已经超过50年,优良性状逐渐退化,我们经过选育复壮,不仅生长量上来了,病虫害也大大减少。”李英武说。
目前,宁夏已经确定3处灌木良种繁育基地、6处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8个林业保障性苗圃、14个开展种苗基地试点建设的国有林场,加大乡土树种及良种苗木生产,年生产良种种子1.9万公斤、插穗500万根、苗木3000万株,带动全区林木良种生产供应,全区造林林木良种使用率达7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宁夏已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计划完成营造林12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3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3.9万亩,预计林木种子使用量33.4万公斤、苗木使用量0.5亿株,种苗供应总体充足。
(本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责编:薄晨棣、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