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7:42:05 来源: sp20241126
“蛟龙号”
“奋斗者号” 新华社发
彰显深潜实力
8月18日船时13时许(北京时间11时许),深蓝色的西太平洋海面上,“蛟龙号”搭载科学家许学伟、潜航员齐海滨和张奕完成航次首潜,这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300次下潜。
金黄的海星、长着黑色珊瑚的海绵……这次下潜,“蛟龙号”带回了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深海“礼物”。
据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当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进行,主要任务是观察及拍摄海山山坡到山顶的海底生物分布,采集生物、水体、地质样品和环境参数数据,并全面测试潜水器的各项功能。
8月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从事海洋生态保护研究的安德烈斯说,此次下潜是他最宝贵的人生经历,船上各个团队的成员都给予他大力支持。“中国的潜航员不仅精通潜水器驾驶,还是海洋生物专家,他们带领我辨认了很多海底生物,采集到长度近半米的海参等代表性样品,我们高效完成了科学目标。”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按照“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总体安排,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局组织,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实施。预计海上作业时间45天,共搭载60名队员,其中包括来自哥伦比亚、葡萄牙、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的8名外籍科研人员。中外科学家计划在西太平洋海域借助“蛟龙号”进行18次下潜作业,围绕海山这一深海典型生态系统和环境开展调查。
本航次境外首席科学家、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邱建文表示,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是中外科学家携手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宝贵机会。大家来自不同国家,擅长海洋生物、地质、生态等不同领域,但都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彼此的研究。
据介绍,“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组织全球6大洲、39个国家、64个机构的专家共同发起。该计划是联合国“海洋十年”批准的第4批“行动方案”中唯一的大科学计划,也是我国迄今获批的唯一聚焦深海的大科学计划。
深海探测持续攻关
2009年8月首次在长江江面完成下潜测试,2012年7月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完成7000米级海试,2017年进行全面技术升级,今年上半年首探大西洋并创下“九天九潜”新纪录,如今顺利完成第300次下潜……“蛟龙号”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底留下足迹,彰显中国深潜的实力,实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夙愿。
“经过15年的攻坚探索,我们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蛟龙号’作业模式和安全保障制度体系,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潜航员与技术保障队伍保驾护航。”“蛟龙号”潜航员齐海滨说。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中国在载人深潜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遵循严谨的科学发展路线,经过持之以恒的团结奋斗,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深海装备研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奋斗者号”是中国第一台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2020年,“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为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也实现了首次在万米海底的视频直播互动。
2022年到2023年,“奋斗者号”完成了首个环大洋洲科考任务,下潜的地点包括克马德克海沟、迪亚曼蒂纳海沟和瓦莱比海沟,这个航次总共下潜63次,刷新了单个航次下潜次数的纪录,其中4次下潜深度超过万米。这一航次也开启了“奋斗者号”国际合作的新征程,有多名外国科学家参与了这次下潜。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说,4年来,“奋斗者号”已累计完成了230次下潜,其中深度超过万米的有25次,让32人到达了万米的海底开展作业,持续刷新着万米下潜人次的纪录。同时,这些成功的下潜也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样品,为推动全球深渊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奋斗者号”下潜所展示的深潜技术积累来自于“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3台潜水器的累计下潜已超过1100次。近3年来,全球一半以上的载人深潜任务是由这3台载人潜水器完成的。
面向未来,叶聪说,中国的深海探测会在两个方向继续攻关。一是谱系化,实现对更多的海域、其他的深渊甚至冰下的海洋开展应用延伸,展示更大规模的集群组网作业能力。二是体系化,构建从空天到水面、从水下直至海底的立体探测、作业和开发装备体系,提升对整个海洋系统的感知和管控。
(综合本报及新华社电)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