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美丽中国建设丨“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福建省三明市干部群众访谈录

发布时间:2024-12-13 02:19:53 来源: sp20241213

采访组成员:刘毅 陈文波 郑智维 刘烨烨 朱浩铨

采访对象:

张林顺 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党委宣传委员、常口联村党委书记

肖可文 三明市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村民、上清溪原竹排工

徐铮 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泰宁县原县委书记

李春 三明市委副书记、市长

采访时间:2024年8月

“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行走三明,满眼是绿。

“八山一水一分田”“林深水美人长寿”的三明,正在“靠绿生金”“点绿成金”。

今年6月25日,三明市沙县区发放全国首批林业“生态票”3张,涉及高砂林场5029亩天然林、生态林的经营权流转。

继林票、碳票后,“生态票”是沙县区推出的又一项林业改革举措。仅凭林地使用租金、收储订金占用费两项,高砂林场每年的收入就从原来的9.25万元增至19.54万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生态票”是林业大市三明推进林改的又一探索。

三明市地处武夷山南麓、闽江源头,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2.7%,是福建省的生态屏障,属于生态涵养区。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站在老村部门口远眺对岸山水,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这次在三明的调研中,习近平同志还到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上清溪调研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项目,悉心保护并放生了一条跃上他乘坐的竹排的鲤鱼。调研途中,习近平同志叮嘱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

多年来,三明市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嘱托,以最严格的标准、最扎实的举措,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2023年,三明市、县空气质量达标率均为100%,55个国省控断面和76个小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森林覆盖率达77.12%。

实际上,三明也曾被环境污染所困扰。作为老工业基地,三明先有工厂,后有城市,曾因空气质量不好被市民吐槽“每年要吸进去一块砖”。保护生态、整治污染,三明逐步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守住青山绿水的同时,三明市也在努力探索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考察调研时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改革创新,靠“绿”生金。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抓手,三明积极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绘好山水画卷,交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三明答卷。

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山清水秀。(图/杨凯)

“这碗‘生态饭’越吃越香,这条生态路越走越宽”

采访组: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常口村调研,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采访对象: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党委宣传委员、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

张林顺:那时我是常口村民兵营长,就在现场,虽然已经过去27年了,但当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1997年4月11日上午,习近平同志来常口村调研。站在老村部门口远眺对岸山水,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习近平同志非常随和,很有亲和力,很关心我们对村子发展的规划,给我们作出前瞻性指导。那会儿村里穷,大家满脑子想的是怎么发展经济。习近平同志说的那些话,我们当时听着觉得很新鲜,后来,越实践越感受到讲得在理。

2000年,我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那时有一家木筷厂看中了村部对面这片林子,开价就是20万元,多次来找。村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卖,20万是一笔大钱;一种声音说不能卖,卖了就把子孙后代的饭碗砸掉了。

卖还是不卖?争论很激烈。当时村集体一年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不够开支,买办公用品都要向供销社赊账。不过,村里最后咬牙抵住了诱惑,没有卖林子。

村“两委”讨论时,习近平同志考察调研时的那番话,让村里在紧要关头作出了正确的决定。这里都是石头山,林子长出来要许多年,砍光了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毁了美丽的“山水画”,毁了子孙后代的优美环境。

常口村这些年的发展,证明了我们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当初真把山林卖了,如今花千倍万倍的钱,也找不回这片郁郁葱葱、碧波凝翠的青山绿水。

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作为立村之本,一任接着一任干,从保护生态环境到发展绿色产业,让美丽生态带动经济发展。目前,常口村有246户1062人,2023年,我们的村集体年收入已经达到215万元,和1997年相比增加了70倍还多。

种植户在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脐橙种植基地采收脐橙。(图/董观生)

采访组: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您当时是常口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代表发了言。请谈谈当时的情况。

张林顺: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我作为代表发了言。

当时我说:“总书记,1997年4月,您来到我们常口村,到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

这番话唤起了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一段回忆,“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里面有米吧?还有芝麻、茶叶、橘皮……”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强调,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这些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等指示,在保护生态中谋发展,在发展生态产业中探索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我们建设“两山学堂”,发展研学教育,培育皮划艇集训、水上乐园、生态漂流等生态产业,引进福建常口分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福建盘古中药材有限公司,打造生态脐橙基地、林下黄精、铁皮石斛中药材基地,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常口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入选了生态环境部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采访组:常口村是全国“碳票第一村”。保护和利用好青山绿水这一无价之宝,常口村发展了哪些绿色产业?

张林顺:2021年5月18日,常口村领到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亩生态公益林。当时,三明市举行林业碳票首发仪式,签发、转让首批5张林业碳票,共计碳汇29715吨。

林业碳票是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相当于是每片林子的固碳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身份证”。

当时,我们把超过14万元的收益平均分给全体村民,让大家共享生态保护成果。大伙儿都非常高兴,这张沉甸甸的碳票让我们真切感到:不砍树也能致富,“空气”也能卖钱!

大家更加坚定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保护和利用常口村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吸引一个个生态产业落地生根。这碗“生态饭”越吃越香,这条生态路越走越宽!

福建省旅游集团和地方政府签订5年投资6亿元的协议,在常口村建设“两山学堂”和度假酒店等,将这里打造成综合性文旅康养基地。常口村“两山学堂”是集培训、研学、住宿于一体的综合研学基地,着力发展红色党建、教育研学与全域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进一步推动常口和周边乡村全面振兴、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脐橙产业,每年能为村里带来上百万元的收益。村里的800多亩土地被企业流转,种上了纽荷尔、红美人等脐橙品种,去年给村里交了117万元租金,今年产量大概是100万斤,未来丰产期预计可达到300万斤。

我们还和制药公司联手,在林下种植大约300亩黄精。按“合作社、农民、企业、科研+基地联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由公司提供良种、农民负责种植、公司负责技术指导,收获期兜底收购,保障品种种源稳定、价格稳定、种植户收入稳定,开发的黄精茶、即食黄精、桂花黄精深受市场欢迎,平均每年每亩产值达3000元。

如今,村子围绕绿色产业,已经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态势,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常口村的“山水画”越来越美,“山水田文章”越做越精彩。

三明市将乐县举办皮划艇桨板马拉松公开赛暨第五届嘻游季水上嘉年华,图为运动员在常口村金溪段竞技。(图/董观生)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在常口村作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的科学论断和重要指示。回顾常口村过去20多年的发展,您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张林顺:这句话内涵丰富,生动阐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

其实当初我们在选择走生态优先这条路的时候,心里也是打了问号的,不知道到底能给村里带来怎样的发展前景。习近平同志的叮嘱,把我们的思想凝聚在了一起,让大家坚定了前进方向。

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从常口村20多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良好的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青山绿水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我是土生土长的常口村人。1994年,我进入常口村村委会工作,这些年常口村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变化历历在目,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以前,村里路很窄,板车装稍微长一点的东西,就绕不过来道了。现在,家家户户门前都是宽敞的水泥路,而且村里强弱电、污水管网全部下地,村子看起来干净整洁、面貌一新。

1997年至今,村里经过了4次拆旧建新,逐步形成了今天这幅错落有致的和美乡村画卷。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我们常口村的一个特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常口村离这个要求已经越来越近,我们要持续守护好青山绿水,让村民共享生态红利,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让这条生态路越走越宽广。

采访组: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常口村下一步有哪些发展思路和计划?

张林顺:一个村强不叫强,一个村富也不算富,我们还有一个任务:“抱团”走向共同富裕。

我现在还有一个身份:常口联村党委书记。2017年,富裕起来的常口村联合周边5个村,建立了常口联村党委,探索各村联合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党建联建、产业联抓、治理联动。我们6个村的山水相连相通,生态资源、产业项目能够共享共建,形成更大的发展格局。

2019年至今,在联村党委的引导下,陈坊村、高山坊村、元坪村陆续入股脐橙种植基地,如今,这3个村村集体每年分别能增收3万元。联村党委还整合项目资金,打造甜脆柿、葡萄柚基地,提升各村的增收、造血能力。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坚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营好村内产业资源,持续做大文旅文章,延伸文旅业态,让游客喜欢来、留得住、玩得好、带得走;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融入市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做优林票、碳票等生态产品,让村民端好“生态饭碗”,让这碗“生态饭”越吃越香!

“我们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也要做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采访组:1997年4月10日,习近平同志深入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上清溪考察,乘坐的是您撑的竹排。请您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采访对象:三明市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村民、上清溪原竹排工肖可文

肖可文:1993年、1994年,泰宁县分别提出“以湖兴县”战略和“建新兴旅游城、创文明小康县”的奋斗目标,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那一年,上清溪景区开始对游客开放。第二年,我就做起了竹筏漂流的排工。上清溪水流清澈,位于深山幽谷之间,游客可以乘坐竹筏体验丹霞地貌的雄奇险峻。

习近平同志来上清溪景区考察调研时,乘坐的是我撑的竹排。虽然时间过去了27年,当时的情景我仍然历历在目。

那是1997年4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上清溪,调研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项目,一条鲤鱼跃上他乘坐的竹排,恰巧落在他的脚边。习近平同志随即脱下塑料鞋套,盛上水,将鲤鱼装入其中悉心保护,在竹排到下游水深处泊岸后,小心翼翼把鲤鱼放回溪中,望着它欢快地游走。

在调研途中,习近平同志叮嘱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

如今,习近平同志放生鲤鱼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排工们在撑排时都会给游客讲述这个故事,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短暂的接触中,习近平同志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平易近人,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他的嘱托,我们一直牢牢记在心里,落实到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举个例子:以前,村民和游客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会随手向河里扔垃圾。如今,不仅没有人往河里扔垃圾,大家看到垃圾都会主动捞起来。

采访组:请结合您和乡亲们的经历,谈谈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些年来您和乡亲们是怎样牢记嘱托,“好好保护环境”的?

肖可文:回顾这20多年来的发展,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好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好了,游客才能越来越多,群众的收入才能越来越高。我刚做排工的时候,游客比较少,一天只能挣30块钱。现在的排工一天可撑竹排3趟,能够挣到240块钱左右。

做排工、经营民宿、销售土特产……现在,我们守着好生态、过上好日子。崇际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福建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凭借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我们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也要做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为守护青山绿水,崇际村做了很多工作。

以前村民要砍柴煮饭。现在,通过补贴燃气费,引导村民“改燃”和减少用柴,有效地减少了因砍柴造成的植被破坏。

村里还围绕河流治理保护,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护河队、老兵志愿服务队等多支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自发地参与河流日常保护和环保宣传工作。

采访组:崇际村有个“幸福鲤鱼”志愿服务队。这个服务队是怎样讲好习近平同志保护鲤鱼的动人故事,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

肖可文:为落实好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守护好青山绿水,崇际村成立了“幸福鲤鱼”志愿服务队。目前,“幸福鲤鱼”志愿服务队有18人,成员以乡村干部为主,还有热心村民和志愿者。

如今,“幸福鲤鱼”志愿服务队队员的身影随处可见,为村民和游客带来了文明新风。“幸福鲤鱼”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志愿服务包括:宣讲“一条鲤鱼”的故事,引导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组织护河队开展护河行动;组织非遗展演活动,传承本地的非遗文化、特色产品;做好民宿住宿、用餐等服务的指导……通过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和促进文旅发展等活动,“幸福鲤鱼”志愿服务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采访组:现在,您和乡亲们吃上了“生态饭”,您开办了民宿。从排工到民宿主人,能否讲讲您开办民宿的过程和感受?

肖可文:2015年,由于年龄大了,我不再做撑竹排的工作。当时,泰宁县的乡村旅游已经非常火爆,很多村民都从中找到创业就业的机会。我利用家中闲置的住房,也经营起了民宿。近几年,我进城居住,把民宿流转给了村里的民宿企业。

目前,村里的民宿主要分为两类:年轻村民创办的民宿,多是自己经营;年纪大、外出务工或进城居住的村民,将房子流转给企业统一经营管理,每栋民宿每年可获得1.5万元左右的租金。

民宿的经营状况普遍都不错。无论是外地的游客,还是来采风的学生,看中的都是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美丽景色。我最大的感受是:好好保护环境,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游客在三明市泰宁县九龙潭景区虬龙峡游览。(图/邓毅坚)

采访组: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方面,您所在的崇际村近年来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变化?

肖可文:我们崇际村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上清溪、九龙潭等景点,是泰宁县“五朵金花”旅游专业村之一。

现在的崇际村像个大公园。通过道路绿化、河流治理、完善基础设施等,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每逢假期,都有大量游客来这里“打卡”。

实际上,崇际村曾经也面临脏乱差的问题:村民在河边乱盖鸡舍鸭舍,乱倒垃圾,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

巨大变化的背后,是生态保护理念的变化。崇际村确立“生态立村、旅游兴村、产业富村”的发展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

作为习近平同志放生鲤鱼故事的发生地,崇际村立足于村里的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把发展生态旅游与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通过挖掘本地文化,崇际村努力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融入鲤鱼、桥灯、古乐、豆腐等乡土元素,崇际村打造了景观长廊、豆腐文化体验馆、龙鳞坝、写生服务综合体等景观节点,完善了停车场、旅游公厕、游客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引入全域化写生、休闲观光农业、研学等业态,把乡村变景区,把农产品变旅游产品。

“守护青山绿水这一‘无价之宝’,成为三明人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

采访组:您在泰宁县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两次深入泰宁县考察调研,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习近平同志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采访对象: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泰宁县原县委书记徐铮

徐铮:1996年,我到泰宁县任县委书记。

1997年4月10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泰宁县上清溪调研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项目,悉心保护跃上他乘坐的竹排的一条鲤鱼。调研途中,习近平同志叮嘱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

习近平同志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让我们印象极为深刻,为泰宁坚定不移走“旅游兴县”路子,以及推进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申报、保护和发展,增添了信心、指明了方向。“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这一嘱托成为泰宁干部群众持之以恒的实践。

除了对生态的重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习近平同志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对百姓冷暖牵挂在心,对群众生活关切至深。

1999年7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泰宁县新桥乡岭下村看望慰问老游击队员。从“五老”也就是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乡干部的生产生活,到村里的“五通”也就是通路、通电、通安全卫生饮用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情况,习近平同志都问得很详细。

“不要忘记老区,不要忘记老区人民,不要忘记‘五老’和这些革命老干部。”回到泰宁县城,习近平同志在调研座谈中对我们殷切嘱托。

采访组: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深入泰宁县上清溪考察。那时泰宁县的情况是怎样的?按照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和指引,泰宁县域旅游发展是怎样走出“泰宁路径”的?

徐铮:泰宁县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县城四周丘陵环绕。1996年我到泰宁任县委书记时的县情是这样的:县域面积1526平方公里,人口12.4万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6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5∶38∶27。

作为一个小县,泰宁县的经济发展面临增加总量的压力。泰宁县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是我们当时思考最多的问题。

在七届泰宁县委提出的“建新兴旅游城、创文明小康县”目标定位基础上,1998年,八届泰宁县委将“兴旅游、创品牌、立支柱、增总量”的发展战略写入党代会报告,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培育。

牢记习近平同志“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等殷切嘱托,历届泰宁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不动摇,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生命产业来培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连续20多年来每年召开的第一个全县性会议都是文旅产业发展大会,在产业规划、项目安排、资金预算、干部配备、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是一路为旅游“开绿灯”,真正把旅游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要事来抓。

从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到竞争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再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泰宁旅游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先后开发了大金湖、上清溪、寨下大峡谷、九龙潭等十大景区,创造了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泰宁路径”。

全县游客接待量先后突破一个个台阶,2023年达到89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2024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100强中,泰宁县获评第4名。

生态旅游的发展,让泰宁县的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变成金山银山。

三明市泰宁县生态环境优美、交通日益畅达,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图/陈金宝)

采访组:在福建工作的17年多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先后11次到三明调研指导工作,多次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能否结合您的经历,谈谈这些指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徐铮: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三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关心关注三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这里面有很多观点、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个坚持”的深刻内涵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

20多年来,三明干部群众始终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协调共进的新路子。守护青山绿水这一“无价之宝”成为三明人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绿水青山成为三明人的幸福靠山。

习近平同志多次殷切嘱托三明干部群众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长期以来,三明市坚持精准施策,强化担当作为,以有力有效的举措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河湖长制、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工作,使得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均居全国前列,连续4年位居“中国绿都”综合评价榜首,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明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老工业基地科技转型、绿色转型,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比如旅游产业,目前全市拥有3个世界级和200多个国家级旅游品牌,每个县(市、区)都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捧起旅游“金饭碗”,吃上“旅游饭”。此外,永安百亿竹产业、明溪生态观鸟、清流花卉苗木业、建宁“三之·五子”绿色产业、大田生态茶产业等发展壮大,“好生态”催生出越来越多的“业态”,成为三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三明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任接着一任干,涌现出将乐常口美丽乡村、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河(湖)长制、三元万寿岩保护开发等一批典型案例,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绿色答卷。如今,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们三明亮丽的城市名片和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人民群众在青山绿水中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采访组:在您看来,泰宁乃至三明的发展历程,是否印证了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理念?

徐铮:20多年来,泰宁县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探索出了县域旅游发展的“泰宁路径”。

此外,泰宁县还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围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高优粮食、水产养殖和茶产业;围绕“生态+工业”,重点培育水资源产品、竹制品、食品加工等绿色工业产业链。

通过这些举措,泰宁县财政税收稳步增长。2023年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1997年增长近10倍。

从三明全市的发展来看,同样印证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作为老工业基地,三明先有工厂,后有城市。以三钢为代表的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带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经历了高污染的发展“阵痛”:三明一度被列为全国重污染城市,市民常诟病城区的空气质量差,“一年吃进一块砖”。

三明应该怎么办?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现怎样的发展?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嘱托,为三明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稳一优二进三”的思路,三明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围绕11条市级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今的三明,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旧貌换新颜,早已不见重污染的影子,展现出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

三明的发展,有力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三明样本’”

采访组: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三明是如何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殷切嘱托和重要指示的?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采访对象:三明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

李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三明老区苏区发展,在福建工作期间曾11次深入三明调研考察,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1997年4月在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论断。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第12次深入三明考察,对医改、林改、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作出新的重要嘱托。

一直以来,三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扛起责任担当,坚决守好生态底色、打造发展亮色、改善民生成色,展现出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三次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34.7:33:32.3调整优化为2023年的11.8:44.6:43.5,农村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2425元增长到2023年的24822元,年均增长9%。

一是生态理念贯彻始终。三明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保护生态作为最大的政绩,坚决杜绝拼资源投入、拼物质消耗、拼透支未来的发展行为,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三明注重发挥好绿色指挥棒作用,每年三明市两会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要与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将绿色发展、环境质量改善、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等纳入其中。

同时,为精准治理,我们根据每个区域的经济、能源消费、环境容量等情况,将11个县(市、区)分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功能区,进行差异化考核,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二是生态保护常抓不懈。我们主动担负起福建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自觉增强上游意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持续推动河湖长制、林长制走实走深,确保三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聚焦生态保护“九龙治水”等难题,三明在福建省率先推行生态综合执法,成立三明市生态执法与司法保护智慧治理中心,配置河道警长,创新“林长+司法护航”等联勤协作机制,推动执法与司法同向发力。

同时,我们创新各方力量参与机制,建立“企业河长”“百姓河长”队伍,推行流域、县域间分段“晒水、议水、评水”工作机制,探索“林长监督员”和政协“委员河长”等制度,形成守护河湖和森林资源的强大合力。

去年,三明市、县空气质量达标率均为100%,7个县空气质量进入全省前十名、数量居全省第一,55个国省控断面和76个小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三是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明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发挥三明“林深水美人长寿”优势,做优做大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

三明森林覆盖率达77.12%,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市建设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省级林下经济重点县9个,培育经营主体954个,带动近28万农民参与,年产值达179亿元。三明是毛竹大市,拥有毛竹465万亩、毛竹林储量6.2亿根,现有笋竹加工企业超500家,我们拓宽“以竹代塑”应用领域,着力在竹纤维、竹新材料等创新方向上持续发力。

目前,三明市竹木集装箱底板制造产业占全球市场份额达30%以上,“以竹代塑”家居产品在澳洲、中东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竹工程板材占全国市场份额达20%以上,每年竹产业产值近300亿元。

三明是文旅资源大市,拥有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等3个世界级品牌和200多个国家级旅游品牌,每个县(市、区)都有国家4A级景区。近年来,我们着力做好“文旅+”文章,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捧起旅游“金饭碗”、吃上“旅游饭”。今年上半年,三明游客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5.9%、20.5%,均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

三明是“中国稻种基地”、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每4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1粒产自三明。我们将现代种业作为市级重点特色产业链打造,建成了福建省首个以水稻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着力推动产业生态化。重点打造11条特色产业链,包括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每条产业链都由市领导担任总链长,推行“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项规划、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批重点项目”的工作机制,推动产业绿色化、高端化转型。2023年,三明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完成产值1133.8亿元。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近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钢集团就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自2021年开始,三钢投入88亿元实施三明本部产能置换升级改造,今年8月项目全面竣工,一年节约标煤12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以上,将加快实现企业“双碳”目标。目前,三钢已经成为绿色工厂,还是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从污染大户到花园工厂、绿色钢厂的美丽蝶变。

此外,我们还加快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每个县(市、区)根据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明确了1至3个主导产业,全市共梳理了22条县域重点产业链。

四是生态资源加快变现。以建设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为抓手,以“两票一平台”为主要突破口,推出林票、林业碳票等新的改革措施,着力把林业资源向林业资金、资产转化。去年,林改6项创新成果列入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

以林票为例,我们经历了1.0、2.0两个版本,“林票1.0”是在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与村集体、林农个人合作基础上,将共有林权份额化、价值化,主要在村集体内部流转;为提升能级,去年我们与上海交易集团合作,创设形成“林票2.0”,也就是林业生物资产票据,属于标准化金融产品,可以交易、质押,还可以通过信托计划认购。在7月26日三明“林票2.0”首次实现市场化交易基础上,8月27日又有两宗成功交易。

我们还组建了福建省首个市场化交易平台——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两山”生态产品交易公司,破解生态产品变现难问题。目前,服务范围已辐射福建7个地市、40个县(市、区),交易额突破21亿元、溢价率15.6%。

2023年11月20日,三明市将乐县举办山径赛,选手在水杉大道奔跑。(图/董观生)

采访组: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三明是否存在一些挑战?

李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等方方面面,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不少困难挑战。

一是产业绿色转型任务较重。三明是福建传统老工业基地,钢铁、水泥等传统工业占比超过60%,能源生产和消耗中煤炭占60%以上,六大高能耗行业占规上工业能耗比重达87%。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产值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

二是“两山”转化通道不够顺畅。三明虽然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对标先进地区,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短板。

比如,物质供给类产品方面,三明作为福建省“米袋子”“菜篮子”,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农产品品质优良,但仍然存在产业化程度较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农业供给水平和效益亟待提高。文化服务类产品方面,三明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三明市航线较少,省外游客进入三明便利度较低,省外游客比例小。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三明作为全国重点林区,闽江、汀江、赣江发源地,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面积1190多万亩,约占市域国土面积的35%,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但目前获得生态补偿资金总量少,尚未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生态建设投入大的矛盾突出。

比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2021年以来,三明累计实施173个水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76.45亿元,但环境治理配套资金筹措困难,影响项目实施进度,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压力较大。

三明市将乐县黄潭镇与上海农业科学院合作,引进百合花种植培育项目。图为村民正在采收百合花。(图/董观生)

采访组:今年8月15日,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主题的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三明举办。三明市将怎样以此为契机,坚决扛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当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更好实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

李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针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系统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下一步,我们要以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三明举办为契机,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牵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三明样本”。

我们将坚定不移举生态旗,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嘱托,严格落实福建省提出的“当产业项目、经济增长速度和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宁可放弃项目,宁可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要求,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三明的骄傲。

我们将坚定不移打转型牌,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大力推动钢铁与装备制造、纺织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数字经济、未来健康等新赛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们将坚定不移吃改革饭,传承改革创新基因,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林票、碳票制度改革,做大做强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构建多元绿色金融支持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探索经验、贡献力量。

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绿色路,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大力培育打造“绿都明品”系列品牌,丰富绿色产品供给,拓展绿色消费场景,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1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福建省三明市干部群众访谈录》

记者 | 刘毅 陈文波 郑智维 刘烨烨 朱浩铨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