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4-11-26 06:10:11 来源: sp20241126

  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展出超12万件文化产品,首次设立的“文创中国”专题展区吸引众多观众打卡……新业态百花齐放、新产品精彩纷呈,折射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和旺盛活力。

  “人文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大课题,蕴含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推动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厚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文底色。

  12.9亿人次!这是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的观众总量。2023年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从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殷墟博物馆新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等陆续开放,带动“博物馆热”不断升温,到城市书吧、农家书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持续扩展,丰富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粮仓……实践启示我们,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关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福建泉州,千年的海洋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交相辉映。蟳埔渔村簪花传统火爆出圈后,吸引许多游客前往泉州游世遗、戴簪花、品美食,202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七成。河南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全景式体验、互动式观剧,带领游客沉浸式感受厚重的中原文化,今年“五一”假期,吸引了超50万人游览,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0%。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面向未来,持续探索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互促共进机制,把文化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定能助力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共生共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苏工、苏作中传承“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念,江苏苏州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织就经济繁荣与人文鼎盛的“双面绣”,2023年入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230家。从东方美学、传统服饰文化中寻找灵感、汲取滋养,山东曹县形成集原创研发、设计制作、网络营销等于一体的汉服产业链,乘着“汉服潮”“电商风”,今年以来汉服网上销售额已达19.8亿元。实践告诉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下功夫,做到既有历史文化传承,又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只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定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4日 01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