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4:57:07 来源: sp20241225
中新社 上海7月24日电 题:东方学者这样解读“金字塔之巅”的神秘文化
——专访“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首席策展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
中新社 记者 王笈
由上海博物馆、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19日起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面向公众开放,通过一部通史“法老的国度”、两大专题“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
古埃及人为何崇拜“猫神”?东方学者如何解读“金字塔之巅”的神秘文化?近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首席策展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视频:【东西问】颜海英:东方学者如何解读“金字塔之巅”的神秘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首次系统公布了埃及考古队在萨卡拉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萨卡拉为何被称为“永恒之地”?它在古埃及文明进程中有何文化意义?
颜海英:萨卡拉(Saqqara)位于开罗附近,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Memphis)最重要的墓区。作为延续了几千年的“国王埋葬地”,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乔赛尔梯形金字塔,第三王朝至第十三王朝的15座金字塔,以及众多不同时期的贵族墓地,可以说是古埃及的“耶路撒冷”。
萨卡拉也是古埃及人文化记忆的“圣地”,不同时代的古埃及人在此造墓,热衷于追溯传统文化。尤其在外族统治时期,古埃及人怀着一种固守传统、不甘心放弃本族文化的心态,将此墓区作为神圣动物的崇拜中心。这种“信仰生活”在当时甚至发展出一条“产业链”,祭司占卜、主持仪式,信徒购买还愿物,墓区里非常热闹。
2018年以来,埃及考古队在萨卡拉不断有重大发现,如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萨卡拉地区目前所见唯一的猫神庙遗址、数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个彩绘木棺等。2020年,萨卡拉的发现被列为该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近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现场。张亨伟 摄中新社 记者:萨卡拉地区发现的猫神庙遗址备受关注。猫何以成为古埃及崇拜的神圣动物?古埃及崇拜文化中的“猫神”有何特点?
颜海英:神圣动物崇拜在古埃及风靡一时,他们崇拜的不是动物本身,而是动物所代表的自然力量,例如牛象征力量和丰产、狒狒象征智慧。“猫神”是在狒狒、狗等神圣动物流行之后,才慢慢进入“众神殿”的。
萨卡拉地区发现的猫神庙遗址,是埃及境内存世不多的猫神庙遗址之一。由于猫神庙的建材用泥砖较多,只有部分围墙保留了下来,不如石头堆砌的太阳神庙、阿蒙神庙那般保存较好,这也说明了猫神不是“国神”,而是一种民间信仰。
猫神巴斯泰特(Bastet)被尊崇为与欢乐、生育、保护家庭和孩童有关的女神。有时以猫头人身的形象示人,像女子一样手提小挎包,戴着珠链、护符;有时直接以猫的形象示人,姿态优雅,神情与宠物猫不同,看起来十分高贵。猫神的信徒大部分为女性,猫的各种特点更符合她们的审美。
近日,观众参观“萨卡拉的秘密”展厅的猫女神巴斯泰特铜像。张亨伟 摄中新社 记者:本次展览还聚焦“图坦卡蒙的时代”,这位“少年法老”是古埃及史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9岁继位,在位约十年就骤然离世。世人如何看待图坦卡蒙的“功绩”?今之学者对他的评价为何是“他死了,他还活着”?
颜海英: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帝王谷发现的图坦卡蒙陵墓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随葬品数量之多、奢华程度之高,让世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图坦卡蒙的金面具、黄金首饰上。事实上,这位“少年法老”的时代也是充满故事、值得研究的。
图坦卡蒙之父埃赫纳吞发起了埃及历史上第一次宗教改革,独尊太阳神阿吞,不允许崇拜其他的神,废除繁琐的神庙仪式。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这种改革,在埃赫纳吞去世后,他的新宗教也随之终结。
因此,年幼的图坦卡蒙刚继位就面临转型,率领众人走上回归传统之路。他有一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他与父亲的感情很深,却必须结束父亲的时代、完成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他又是一个很果敢的人,将都城迁回孟菲斯,把王室成员的墓落址于帝王谷,还立下“复兴石碑”,表明回归传统的决心。
短短十年间,一个少年能有这么多作为,让当时的埃及社会重新稳定下来,这很难得、很不简单。过去人们评论图坦卡蒙时总说“他活着,他死了”,现在我们认为应该是“他死了,他还活着”。
观众参观“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厅的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张亨伟 摄中新社 记者:长期以来,西方学者热衷于研究和解读古埃及文明,而本次展览呈现的是东方学者视野下的古埃及文明。东西方学者的侧重点、研究成果有何不同?古埃及文明的“东方解读”为何重要?
颜海英:埃及学是西方人创建的学科,它的主流研究者都来自英、法、德、美等欧美国家,几乎“垄断”了这个学科的话语权。埃及本土的埃及学研究也比较滞后。中国对埃及学的研究起步很晚,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埃及文物可供研究,这些文物大多藏于欧美各大博物馆。近几年,随着埃及旅游持续升温,中国民众开始更多地了解埃及。
从研究路径来看,欧美国家是先有埃及文物,对埃及建构出印象,然后再去研究。在埃及学诞生前,欧美就有许多探险家把埃及文物带回本国,并有了大众化的过程。例如19世纪的一些设计师将提炼出来的埃及元素用于建筑设计、室内装饰,成为一种流行范式。而当真正的埃及学研究开始时,欧美学者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在考古时就会选择他们普遍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斯芬克斯、方尖碑、金字塔等。
中国学者是在埃及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普,因此我们的责任很重,要把已经建构起的埃及形象所造成的一些误读、刻板印象更正过来。中国与埃及同为文明古国,同类文明之间存在着一种吸引力。不同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研究古埃及文明是“欣赏”胜过“猎奇”。两大古文明之间的比较研究,能够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在“他者”中看到真实的“自我”。
中国埃及学对埃及文字的关注,显示出强烈的中国特色。几乎所有在晚清时期到访欧洲的中国人都惊讶于埃及象形文字,并对埃及文明的古老赞叹不已。这种反应是基于他们对象形文字与汉字的比较,将古埃及与中国古老的夏、商、周王朝等联系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林志纯曾指出,研究埃及文字,进而研究埃及文化和历史,将有助于中国人调查自己的过去。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作为中国官方博物馆与埃及政府间的首次合作,也有特别的意义:一是对古埃及的解读应有不同视角,有助于对埃及学的科学研究;二是把埃及学者、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多地介绍给世人;三是拉开中埃两国之间更广泛合作的序幕,如中国考古队赴埃及参与发掘工作、携手开展考古研究等。(完)
受访者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康玉湛 摄颜海英,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埃及学研究,“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首席策展人。主要著作有《中国收藏的古埃及文物》《金字塔的国度》,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