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7:50:01 来源: sp20241125
2012年获得博士学位,2022年就凭借在电池等领域作出的贡献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等奖项,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黄佳琦的科研道路看似一帆风顺,但他实则也迷茫过。
“没有迷茫过的博士生涯是不完整的。”黄佳琦告诉记者,青年研究者难免遇到许多困难,但当前的环境给予人才众多便利和机会,让他们可以借“东风”顺势成长。
青年教师,俗称“青椒”。黄佳琦说,“青椒”在科研起步时遇到的困难很多,其中两方面尤为突出。一是入职新单位后,以往的科研工作中断,暂时没有后续团队支持,凭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出成果;二是虽工作积极性高,想法灵活,但研究思路发散,研究可能会走一些弯路。
黄佳琦认为,独立科研能力是科研人员最核心的能力,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研人员不断磨炼,也需要环境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包容。
两次来自外界的支持,对黄佳琦影响很大。
2015年,经中国化工学会推荐,黄佳琦入选中国科协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下简称“青托工程”)。
青托工程是中国科协打造国家创新人才后备队的人才服务项目。该工程不设定具体选题、不做硬性考核,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独立发展。这给了黄佳琦很大自由空间,对科研起步阶段的他帮助很大。
在青托工程资金、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及托举导师支持下,黄佳琦完善研究,将成果发表在业界顶级刊物上,成为该领域内的重要文献。
另一次重要支持来自北理工。2016年,32岁的黄佳琦以预聘副教授身份进入学校新成立的“人才特区”——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依托北理工对青年教师、创新人才的相关资助计划,黄佳琦顺利组建了由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组成的多层次研究队伍,并逐步建立了实验平台。
“依靠学校的人才支持计划,我才能在较短时间内组建团队,并在研究当中取得一系列新突破。”黄佳琦说,他的团队结合学界、业界在特种电池方面的研发需求,投入到高比能电池能源化学方面的研究。
入职北理工3年内,黄佳琦带领团队在基于转化反应的电池新体系研究中取得系列基础研究进展并在实际器件中得到验证,他也因在学科领域的高影响力入选了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名单。
通俗来讲,黄佳琦的许多研究成果可以助力电池储存更多能量,从而拓展电池的性能极限和应用边界。
在黄佳琦开展的电池新体系研究领域里,无论基础科学原理还是各个层级的器件组装方面,都缺少可借鉴的成熟经验。“科研难免遇到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但是看到了国家的需求,就知道大方向在哪里,真问题是什么,我们就有信心克服困难。”黄佳琦说。
认准我国新能源产业和电池研究发展的大方向,黄佳琦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以锂金属电池为例,针对锂金属电池工程化遇到的界面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等痛点,黄佳琦带领团队深入解析原理,解决应用的关键问题。
随着成果的积累,一些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和黄佳琦团队寻求产学合作。科研资源多了,团队发展也进入了良性循环。
回顾科研路,黄佳琦说:“我很幸运,赶上科技创新的黄金年代,契合着国家的需求,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施展了科研能力。”
黄佳琦表示,科学研究永远是在未知体系中进行探索,青年科研人员要在努力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放宽眼界,更多关注国家需求和产业重大问题,尽早挑起大梁。而在选定研究领域后,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持之以恒进行探索。他说,目前我国新能源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自己和团队将继续紧跟国家需求,力争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记者 孙明源)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