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出圈” 让文化绽放

发布时间:2024-11-21 20:03:27 来源: sp20241121

原标题:用科技“出圈” 让文化绽放

文化滋养科学精神,科技赋能文化创新。近年来,新兴技术不断提升文化传承发展和遗产保护利用的“数字含量”,为感知文化里的中国增添了更多打开方式。

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遇上人工智能,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目前,我国首部文生视频(输入文字即可生成人工智能原创视频)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正在热播。动画片第一集《别董大》由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等技术制作完成,生动讲述了唐代诗人高适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诗词创作故事。

这种影视创作新模式,是科技赋能文化的生动体现。先进科学技术还能在哪些领域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科技日报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业内专家。

场馆“动起来”

“完全一样吗?太震撼了。”最近,几乎所有走进深圳博物馆的参观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惊叹。

在深圳博物馆一楼中厅,高9米的云冈石窟第12窟(复制窟)被“打印”出来。游客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真正的云冈石窟。

深圳博物馆运用数字化采集、3D打印等技术,1∶1精准还原了气势恢宏的洞窟、形态各异的雕塑与绚丽多姿的壁画。

此外,参观者还可通过配备的高清放映厅、知识图谱互动屏、人机互动小游戏、手绘文物展示墙等了解石窟文化。

“2003年,云冈研究院开始尝试进行文物数字化工作。2005年,云冈石窟外立面数据采集成功,云冈研究院由此完成了第一张厘米级精度外立面正射影像图。”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介绍道。

2007年,云冈研究院承担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云冈石窟数字化工程示范研究”。这是山西省第一个文物数字化科研项目。2012年,数字化研究科室云冈数字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云冈石窟数字化研究工作进入系统化阶段。

“尘封的文物像一扇上了锁的门。科技就是打开这扇门的一把关键钥匙。”杭侃说,山西省相关部门多年来不断加强对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和管理利用,就是为了守护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目前,云冈石窟洞窟高精度数字化保护工作已完成的2/3。

杭侃认为,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在石窟保护利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应当进一步扩大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范围,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全面促进文物事业蓬勃发展。

非遗“热起来”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和元宵节,全国不少地区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为节日注入新活力。

节日期间,在河南省漯河市沙澧河风景区,数千架无人机盘旋上空,排列出中国结、走马灯等造型,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锦绣画卷。

“无人机灯光秀科技感十足,让传统文化展现新魅力,为城市增添浓浓年味。”漯河市市民罗小辉说,春节期间他在朋友圈里常能刷到这类无人机表演的照片。

在河南省洛阳市,技术创新让牡丹瓷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

洛阳牡丹瓷是一种将洛阳牡丹文化与中国陶瓷工艺结合后形成的新派艺术陶瓷。作为牡丹瓷定制文创产品,“小花匠”饰品运用数字建模技术,实现了新型材料与陶瓷技艺的完美融合。饰品上花朵直径仅寸许长,而花瓣却有20多片,方寸大小的花朵栩栩如生,花瓣重重叠叠,花蕊根根清晰,釉色饱满典雅,尽显牡丹雍容之态。

除了助力陶瓷制作,数字技术还能拓宽文化传播渠道,让我国非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文化体验产品,吸引国内外游客。”全国人大代表、“唐代白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学武建议,开发系列非遗主题的虚拟现实游戏,让观众在娱乐中了解非遗文化;制作非遗主题微电影、纪录片或动画短片,在生动的故事中传播非遗技艺。

李学武说,要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直播教学,展示非遗技艺,与全球观众实时互动交流。此外,还可与全球知名IP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电影、游戏等文化产品中,通过跨界合作扩大非遗文化的受众群体。

文物“活起来”

“利用我们研发的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可以对漆器中桐油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绍,中心承担的课题“竹木漆器可移动文物的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现已顺利结题。

当前,我国在部分质地的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作为一个文物大国,我国文物数量众多、质地不同,文物病害程度各异。面对巨大的文物保护需求,相关工作任重道远。

方北松说,文物科技已全面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制约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有文物保护人才数量不足、文物保护科研机构层次有待提升等。

2024年全国两会,方北松带来多项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建议,希望有关部门提升和改善相关基础设施条件,促进文物保护技术持续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前沿科技可应用于古建筑测量测绘、无损探伤,虚拟现实和数字孪生技术也能促进数字文旅开发和衍生拓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副馆长陈迟说。

在陈迟看来,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取决于两个“进步”:一是前沿科技进步,二是文保理念进步。而实现这两大“进步”离不开社会发展、国家民族认同,以及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支持。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