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稀缺”何解?

发布时间:2024-12-28 05:50:48 来源: sp20241228

  北京青年报 胡欣红

  据《工人日报》报道,作为文化遗产大国,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博物馆6833家,其中大量待修复的文物深藏于库房之中。然而,全国文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缺乏,具备精湛修复技艺与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更少,现实的供需不平衡使得“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要稀缺”。

  看到“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要稀缺”的消息,让人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引发热议的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参加敦煌研究院招聘一事。4年前,由于喜爱历史并被“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深深打动,钟芳蓉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毅然选择报考北大考古学专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当然,也有一些网友觉得其分数与所学专业“不相配”,甚至一些“好心人”劝她不要报考就业前景和收入得不到保障的“冷门专业”。然而,四年转瞬即逝,初心不改的钟芳蓉,不仅没有“后悔”,而且毕业即奔赴理想,赢得了不少人的由衷敬佩。

  当然,在舆论欣赏赞叹之余,有识之士也指出,考古专业的“冷门”状态,不能寄希望于一两个“考古女孩”引发的“新闻效应”来改变。

  人才缺乏堪称困扰我国考古界已久的“顽症”。近些年,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人员数量已有大幅增加,但与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需求相较,相关专业人才依然高度短缺。据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文博系统18万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5万余人,平均每个博物馆不足10人。考古专业的冷门、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了制约科研工作深入开展的一个瓶颈。

  面对“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要稀缺”的窘境,相关部门已经在行动。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其中包含对考古发掘工作的支持,并提到文物保护、考古项目中央最高可支持3000万元资金。“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支持,无疑为考古学进一步补充人才提供了动力支持。

  今年,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又公布了文物全科本科生的公费定向招生计划,在考古学等相关专业下培养。其中山东省明确今年首批计划是招生60名,考生入学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免学费和住宿费,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补助,毕业后直接进入本省的市县区级的事业单位,工作不少于5年。入学即就业,这对于一些有志于学习考古学的学子而言极具吸引力。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高度重视,考古专业的工作条件和前景早已今非昔比。考古专业的就业率并不低,甚至和其他专业一样,同样面临人才竞争的挑战。换言之,考古专业“工作难找”“前景不大”属于刻板印象,公众也应该切实改变了。事实上,中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繁多,对考古学人才有大量需求,这也决定了考古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并不窄。从某种意义上讲,“冷门”的考古学专业已经“变热”了,年轻人在选择专业时,要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变化,并结合自己的情况酌情考虑。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考古学就是一把开启传统文化的钥匙。选择热爱比“热门”更重要,破解文博行业面临的人才需求问题,除了薪资待遇等“看得见”的实惠之外,更期待像钟芳蓉这样真心喜欢考古专业的年轻人能够越来越多。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