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先行区示范区重任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1-07 20:02:09 来源: sp20250107

  一座山,三个村,分属京津冀三地。

  60多年前,三村是一村,名叫大岭后。后来,行政区划调整,一村变三村,分别划归北京平谷区、天津蓟州区、河北三河市。

  现如今,三个村再次“合体”。所属乡镇政府签下合作协议,支持三个村共同开发文旅项目,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点。

  大岭后是一个缩影。

  京津冀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作为新时代里谋篇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十年,蝶变的触角已延伸至京津冀的山山水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这片2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自十年前的2月26日算起,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三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多次深入考察调研,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京津冀大地,协同发展静水深流,又触手可及。

  “虹吸效应”弱了,“辐射带动力”强了。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数据持续更新。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构建。

  新春伊始,到工厂、到农村、到社区、到学校,所见所感,温热而鲜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无数生动故事,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判断:“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引  领

  规划科学,谋定而后动

  这些天,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参观者络绎不绝。展馆负责人介绍,常设展中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个展区,最为热门。时光回溯到十年前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的第一站正是这里。

  “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十年,规划先行引领,成为一个鲜明特点。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逻辑,到每个关键点位的落子布局,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反复强调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

  回望走过的路,更能感悟饱含其中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

  雄安,“千年大计”的历史时刻之后,国内外翘首以待:她将以怎样的“中国速度”成长?

  答案,出乎意料,又充满惊喜。

  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色彩斑斓的城市规划图上,功能不一的地块相互交织。“有很长一段时间,雄安几乎未动一砖一瓦,就是为了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白洋淀畔,要打造的是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这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志刚说。

  60多位院士、200多个国内外团队、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规划体系编制,形成了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的4个基础性规划和20多个专项规划。

  规划科学,谋定而后动。得益于此,雄安新区一转入建设发展阶段,便全面提速,一天一个样。

  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的巨大基坑内,50多台套大型机械交错排列,传来阵阵轰鸣声。正在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国贸中心片区,未来将成为“城市会客厅”。“规划、设计用了将近3年,2023年底开始大规模建设。”雄安集团雄商置业公司项目负责人王诺,亲历从沉寂到热气腾腾的变迁。

  实施重点项目292个,开发面积覆盖18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4370万平方米,新建道路712公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

  规划编制之初,京津冀三地有各自的发展思路。打破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首先靠的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夯基垒台,慢工细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先后7轮征求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草案公告期内征集到1.15万条意见,意见采纳率约达88%……

  蓝图叠加施工图,慢规划换来快发展。

  2月19日上午,雄安新区一季度共56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391亿元,预计今年新区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如今的雄安新区,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具备通车条件,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北京城市副中心,100项重点任务细化为278项具体任务和503项重点工程项目,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一核”(北京)辐射、“两翼”(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齐飞、“双城”(北京天津)联动、三地(北京天津河北)协同的空间布局正在加快构建。

  重  构

  放眼全局谋一域,立足一域谋全局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形容,就像是“动一动外科手术”。

  十年前的北京,繁华背后正经历“成长的烦恼”。几十年“摊大饼”式的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人口过多、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凸显,“眼看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将在一两年内达到城市承载能力的‘天花板’”。

  站在全局的角度看一域,用战略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一场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重构”,在京津冀拉开帷幕。

  思维层面,“打破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的思维定式”;空间格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北京西城,二环路边曾经喧嚣熙攘了30年的“动批”(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撤了,原有空间“蝶变”为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牵手金融街和中关村,“金科新区”累计新引入重点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166家,注册资本金超过1100亿元,2022年实现税费收入超过30亿元。

  “动批”向南,北京大红门,45家区域性批发市场完成迁移,其中2栋楼宇“还”给自然,建起森林湿地公园,专为市民营造蓝绿空间。

  这是北京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的一个侧面。十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十年来,发展的每一步,都在思考“舍”与“得”。以疏为进、以舍谋得,北京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津冀两地则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疏解不是简单搬家,而要以此为契机转型升级、更新换代。

  河北保定,轨道交通产业园借势而起。龙头企业河北京车2018年由北京疏解而来,建起2.5公里长的试车线。“这在北京难以想象。”该产业园总经理钱兆勇感叹,“北京设计研发,河北专注生产,已有8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计划在当地扎根,与我们抱团发展。”

  天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初具规模。几年前从北京迁过来的天泽电力(天津)有限公司,产值比在北京时增长了1.5倍。该公司总经理张承辉介绍,轨道钻孔机、电缆放送机等“拳头产品”设计研发还在北京,生产环节在天津。

  大战略,需要大格局、大思路。

  打开地图,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距离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分别约105公里、105公里、155公里、30公里。

  用更宏阔的视野观察,落子雄安新区,是思想的伟力、时代的选择。

  “疏解是双向发力。”对“疏解”,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透彻,讲得深刻,“雄安新区是外向发力;北京是内向调整,优化核心功能,把‘白菜心’做好。”

  向东看,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保持千亿元级投资强度,城市框架有序拉开。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投运,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运河商务区吸引注册企业超2万家……

  西南望,雄安新区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中国星网总部加快内部装修,中国华能总部主体结构封顶,中国中化总部加快建设,中国矿产总部完成土地出让,4所疏解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开工建设,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顺利开学开诊,雄安商务服务中心等一批配套设施相继投用,中央企业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200多家……

  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辗转腾挪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棋局满盘皆活。

  离开北京,做了21年服装批发生意的张新环落脚河北永清县的云裳小镇。这里聚集的3600多家商户,80%来自北京。“环境好、店面大、成本低,生意也不错。”张新环打定了主意,“就留在这里,哪也不去。”

  突  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合则两利,知易行难。

  减量与转型,疏解与承接,哪一点不关涉既得利益?从算小账到算大账,从看眼前到谋长远,转变谈何容易?

  从2014年那场座谈会开始,“破除障碍”就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关键词。“要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这条主线,贯穿始终。

  破除障碍、协同发展,求取的是最大公约数,要着眼长远,协调好短期和长期利益。

  “既要有引的激励优惠政策,又要有逼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从‘引’和‘逼’两个方面着手,尽快拿出一批看得见、摸得着、有干货的政策,特别是要研究建立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的内生动力机制,让北京愿意放,河北、天津等地方也愿意接。”习近平总书记思虑周全。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着力提升产业协同水平,发挥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区域配套更加紧密,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协同创新驱动持续发力。数据显示: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

  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简称“通武廊”。三地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出人才绿卡、鼓励企事业单位间科研人员双向兼职等10多项先行先试政策。

  雄安新区,白洋淀旁,长出150米高的“金芦苇”,这里将是中国中化集团未来的总部大厦。项目建设负责人张吉烁说:“项目开工前,采用‘一会三函’审批模式,审批事项由数十个缩减到4个,时间节省了3个月。”

  “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跨区域监管机制,让河北沧州市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外迁的重要承接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落地60多家医药企业,其中来自北京的医药企业已有37家。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原本是一片“阡陌村庄”,如今累计注册企业超1400家。“通过创新制度架构,京津两地建立起互利双赢的利益共享机制。”宝坻区副区长、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王浩介绍,北京企业入驻后,“京津两地都有收益,还能继续为北京链主企业做配套。”

  北京有推力,津冀有拉力,才能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

  十年间,京津冀三地推进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增强,制度体系渐趋完善: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互认,自贸试验区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区域一体化建设21条举措加快推进,520家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实现三地海关互认……

  京津冀三地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北京流向津冀两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研发、津冀制造”协同模式加速形成。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电力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

  算小账,三地发展也各有千秋、各有所得。

  北京在减量发展的同时质量更优,天津在唱好京津“双城记”上呈现新气象,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分别为43760.7亿元、16737.3亿元和43944.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5.2%、4.3%和5.5%。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京津冀一体化相得益彰,最后说谁也没有吃亏,谁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好东西。”

  融  合

  乘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

  联合主办产业协同大会,联合发布跨区域产业链图谱,联合面向国内外开展招商……岁末年初,京津冀三地频频出招。

  经过十年的磨合,抱团发展、相互融合,已成共识。京津冀三地衔接更加紧密、联动更加高效、推进更加有力。

  情相牵,人相亲,离不开路相通。

  过去,京津冀三地互联互通水平低,省域交界处“断头路”众多,人员往来不便。相邻的两个区域,直线距离近,但走起来七拐八绕、耗时费力。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原规划只是北京市域内的一条线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市调整线路规划,延伸至河北三河市境内设置5个车站。建成投运后,从平谷站到北京城区的东大桥站,最快只需55分钟。在北京工作的数十万燕郊居民,日常通勤难题将得到极大缓解。

  潮白河上,一座长1.63公里的“厂通桥”正在加紧建设。桥这头,是北京市通州区;桥那头,是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大桥建成通车后,从大厂县城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近半个小时。

  十年间,“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高速路网越织越密,跨省界的“断头路”“瓶颈路”陆续打通拓宽。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达1.1万公里,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干事业,谋发展,着眼京津冀一盘棋。

  北京把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当作分内事,坚持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助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以“交钥匙”方式全额投资在雄安新区建设3所学校、1所综合医院,建成后由北海幼儿园、史家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提供办学办医支持;40余所学校、5所医疗卫生机构对接支持雄安新区相关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

  京津冀三地共同完成氢能、生物医药、高端工业母机等6条产业链图谱绘制,梳理出229个技术“卡点”、174个产业链“堵点”,向国内外提供投资京津冀的“指南针”“导航图”。常态化举办“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2023年累计签约和落地合作项目44个,意向投资额274亿元。成功举办首届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等一系列产业对接活动。

  “不打造区域产业竞争力,就无法实现更好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副主任白向东愈发感觉到,从各搞各的到常态化协同对接,“京津冀三地对市场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融合度也越来越高。”

  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举办冬奥盛会,“通武廊”设立协同发展办公室,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执委会挂牌运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实现京冀两地共同编制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共同完成全国目前唯一跨省级行政区划综保区封关验收……三地政策发布、产业互动、经济要素流动,进入融合快车道。

  从“相容”到“融合”,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人是关键。如今,京津冀三地党政代表团定期互访,签署三轮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三地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三地人大、政协强化协同立法、跨区域协商。

  北京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5号,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里忙而有序。这个去年新成立的机构,由北京市牵头,三地调精干力量共同组成,构建了“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的工作体系。“联合办公室的成立,是三地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主任杨秀玲说,这不仅是工作地点上的改变,更是工作机制上的完善与升级,“从原来的协同协作提升到联合融合,三地间的联系将更紧密、合作也会更顺畅。”

  今年1月,北京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35个部门万余名干部职工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副中心与主城区‘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格局正有序形成,非首都功能承载力持续强化。”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周浩感慨。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从城市到乡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念深植京畿大地。

  共  享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人民”二字,重千钧。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老百姓的获得感放在心上。

  京津冀三地的公共服务水平,一度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教育、医疗,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也是热点难点问题。

  京津两地与河北基础教育交流项目超过500个,1000多名河北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挂职学习。京冀两地探索开展中职阶段在河北培养、高职阶段在北京培养的“3+2”模式。京津冀三地成立15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组建22个高校发展联盟。

  医疗资源共享,深度和广度更是前所未有。

  京津冀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5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京津冀56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93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位于三河市燕郊镇,83岁的北京市民饶校村晚饭后正在挥毫泼墨。“刚来的时候出去遛弯儿一路上得歇三四回,这里照顾得好,身体比以前强多了。旁边就是医院,能用北京的医保,还有北京的专家坐诊,方便着呢。”近年来,在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体化发展政策推动下,三河市康养产业蓬勃发展,创建了“医养康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

  一张图,折射京津冀协同发展破题的足迹。

  2024年元旦刚过,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一张北京PM2.5级别日历图,时间的跨度是2013年至今。图上,依时间顺序,代表严重污染、重度污染的红色越来越少,绿色越来越多。细数起来,2023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空气质量连续优良天数最长达到了192天。

  大气治理,北京难以独善其身。回想2014年,公布的中国空气最差10个城市,京津冀区域占8个。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初,就将生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

  联防联控,携手行动。2020年1月,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河北、天津也相继通过本地条例,并于2020年5月1日起同步实施。“一把尺子量到底”,让京津冀地区真正实现蓝天常在。

  山青、水绿、天蓝。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吴跃介绍,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32、41、38.6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分别下降62.7%、50.6%、57.6%;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变化就在身边:京冀签署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协同推进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和官厅水库生态修复;白洋淀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标准,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开始在此繁殖育雏;北京支持河北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植树造林10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完成营造林200多万亩……

  枝叶关情,民生萦怀。从2015年取消手机长途漫游费,到开展跨区域医联体建设,再到手持一张社保卡即可坐公交地铁、游览景区,京津冀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这片土地上的民生底色,正越擦越亮。

  燕山莽莽,太行巍巍,海河汤汤。

  砥砺十年,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到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再到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党中央不断赋予京津冀重要使命和责任。

  循着春意,一个发展更协调、动力更澎湃、民心更凝聚的京津冀正在拔节生长。

  (本报记者王斌来、杜尚泽、卞民德、王昊男、刘雨瑞、武少民、张志锋、靳博)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6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