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大学生就业发展新渠道

发布时间:2024-11-28 03:10:19 来源: sp20241128

原标题:开拓大学生就业发展新渠道

临近毕业,大四学生小肖还是不知道自己该找什么类型的工作。是选择按部就班、相对“稳妥”的传统岗位,还是选自主性强却更具挑战性的自由职业、灵活就业?这些困惑和担忧让他在就业季“添了一桩心事”。

灵活就业是找不到工作后“无奈”的选择吗,灵活就业者怎么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第一份工作选择自由职业会不会影响今后的发展?春招正在进行,记者就此展开采访,助毕业生解开心中困惑。

灵活就业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

对灵活就业,家长和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

应届毕业生佳佳的家长杨羽近来比较焦虑:女儿找工作不太顺利,自己希望她“在大城市落脚,找到稳定的工作”,目前还没有结果。当记者问起是否接受女儿灵活就业时,杨羽支支吾吾地说:“灵活就业?那不是找不到工作才会选的嘛。”

佳佳的心态则较为轻松,“我觉得只要有发展空间,灵活就业也可以。”

据华东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王彤介绍,灵活就业是一种自由度较高的非合约式就业,具有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特点,是个性化程度较高的就业形式。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来说,灵活就业有助于他们在经济上实现自立,减轻家庭负担,同时,对拓宽就业新渠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

灵活就业最早是针对“4050”再就业人员(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劳动者)而言的。专家认为,大学毕业生的灵活就业与常规意义上的灵活就业不尽相同,更多体现出鲜明的群体性特征,应该精细划分、精准施策。

在2020年发布的《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了三种灵活就业方式,即:个体经营、非全日制和新就业形态。其中新就业形态包括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姚告诉记者,他专门做了关于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调研,调研发现,当下高校毕业生所钟情的灵活就业,更多的是依托平台经济,利用算法进行工作内容匹配和共享,大多属于新就业形态。

“大众需要对灵活就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国际上看,发达经济体的灵活就业发展已久、就业质量也较高。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社会的专业分工度越来越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灵活就业有了更大的空间与可能。”陈姚表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灵活就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实践性技能,因此更加适合有一定专业技能,能够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工作类型,隐含着一定的进入门槛。”

选择灵活就业需要提前规划

陈晨已经大学毕业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开网店到做直播他都曾涉足,“相当于把时下最新的工作样式都尝试了”“干了自己想干的好几种工作”。他坦言,“这样确实会面临一些经济上的风险,产品卖得好的时候收入很高,卖得不好就收入锐减,要提前做好规划。”

陈姚提醒,灵活就业者往往不在固定的组织环境中,面临着缺乏组织认同等考验,以及来自家庭和舆论的压力。同时,灵活就业可能会带来比传统岗位更大的工作压力,对就业者如何平衡收入与产出、工作与生活要求更高。

他认为,对大学生来说,灵活就业其实是拥抱新经济,勇于尝试、挑战自我的很好手段。无论大学生是在校还是已毕业,都可以通过灵活就业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实操实践能力。尤其是在校期间,依托平台兼职开展灵活就业试错成本较低,也可以作为通往未来职业的有效过渡,通过真实的市场补足校园中相对缺失的实践环节,提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同时,“灵活就业不等于自由散漫,能自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时间和工作收入上的不确定性,要求大学生对自身性格、意志、能力、家庭支持和工作适应性等有全面的认知和评价,之后再去谨慎选择,绝不能头脑一热就盲目投身。”

多位专家提示,应届毕业生如果第一份工作就选择灵活就业,更需要提前谋划。如果到了走出校门之际才想起灵活就业,往往意味着职业规划不到位、就业方向了解不深入、入职准备不充分。只有提早规划,科学、理性、审慎地认识自我、了解行业,才能为自己的第一份职业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多样化就业

最让大学毕业生担心的是,灵活就业的相关社会保障够不够?

记者梳理发现,不少地区已就此出台了相应政策。比如,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给予创业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此外,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既可以选择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可以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在采访中,有学生向记者表示,自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怀。比如刚办理了灵活就业手续,就接到了来自社区的电话,“工作人员说,只要住在这个社区,社区就一定会对我负责。这让我感到很温暖。”

王彤也观察到,目前各地针对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正不断完善,对灵活就业群体休息、报酬、公积金存缴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保障,并提供畅通的维权渠道。

陈姚建议,灵活就业毕业生要主动了解、掌握并利用好相关政策。对毕业生的支持和保障,既可以从基层社会单元入手,也可以从企业平台方着手,减少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从高校角度来说,学校内部的职业规划课程或指导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吸纳灵活就业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充分地认识灵活就业的工作内容和职业形态。

多位教师认为,高校应倡导多样化就业,鼓励毕业生认真考虑除了考公、考编之外的其他就业方式。“多样化既体现在就业类型、单位层次上,也体现在就业地域上。通往成功的途径有很多条,高校毕业生不应一叶障目,把前途限制在特定范围内。”

王彤认为,高校应着力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让大家认识到,在求职乃至人生的路途上,‘步进’才能进步,‘功成’才能成功,先实现自我‘升值’才可能升职。”

(文中佳佳、杨羽、陈晨为化名)

(记者 杨飒)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