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202/adb0363e-2912-423a-a3a7-6bb4e85f8679_zsite.jpg)
图为史克滨在制作棉纸绳,棉纸绳被用来扎竹篾,它拥有不生锈、重量轻,使用牢固等特点。刘力鑫 摄
![](//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202/a2b0f3bb-d4de-4934-9072-5f35e1fe7285_zsite.jpg)
图为史克滨使用棉纸绳在扎制作龙灯所需的竹圈。刘力鑫 摄
![](//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202/fc295ed3-4892-4d50-9171-97316746c5f6_zsite.jpg)
图为史克滨使用棉纸绳在扎龙头。刘力鑫 摄
![](//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202/18c519db-c9a7-4a29-9f6e-8394365a514c_zsite.jpg)
图为史克滨使用棉纸绳在扎龙头,一条龙灯主要包括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其中龙头是最难编扎最考验技巧的部分。刘力鑫 摄
![](//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202/57653f08-6263-4b4f-99bf-e8ff843bf384_zsite.jpg)
图为史克滨使用棉纸绳在扎龙头,这个龙头所属的龙灯全长约18米长,预计将在2024龙年春节前全部编扎好。刘力鑫 摄
![](//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202/a1e35ace-4b00-4ac0-8c3c-df8c5ae9fa60_zsite.jpg)
图为身为城南龙灯省级传承人的史克滨(图右)在指导自己的弟子、城南龙灯市级传承人谢郭锁(图左)扎龙头。刘力鑫 摄
![](//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202/19a81a96-10f7-49c3-8dcf-962aa026ca36_zsite.jpg)
图为史克滨在指导员工制作对外售卖的新型龙灯,近年来史克滨在传统城南龙灯制作技艺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型龙灯,既实现了批量化生产,也满足了各类市场需求。刘力鑫 摄
![](//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202/6730ba75-3d9e-44eb-99ad-ab33cff7e0fc_zsite.jpg)
图为史克滨在指导员工制作对外售卖的新型龙灯,近年来史克滨在传统城南龙灯制作技艺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型龙灯,既实现了批量化生产,也满足了各类市场需求。刘力鑫 摄
![](//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202/126f6dcf-c4ac-41aa-8c16-250da90e43c7_zsite.jpg)
图为史克滨多年前使用稻草和传统技艺制作的一条城南龙灯的龙头,整条龙灯一个人耗时一个多月才完成。刘力鑫 摄
![](//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4/240202/cf100a67-6204-4525-86e6-949a6aa3626b_zsite.jpg)
图为史克滨手持创新改进的新型龙灯的龙头(图左)和以稻草为原材料使用传统技艺制作的龙灯的龙头(图右)进行对比展示。刘力鑫 摄
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表演形式,每逢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许多地方都会有舞龙灯的习俗。2月2日,龙年春节前夕,走进位于江西南昌青云谱区的城南龙灯工厂,只见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的传承人史克滨正忙着和徒弟一起编扎一条18米长的龙灯。
今年57岁的史克滨是南昌史家村人,该村拥有700余年的制作龙灯和舞龙灯历史。20世纪80年代,年仅10多岁的史克滨在父亲的龙灯小作坊内开始学习制作龙灯,逐渐掌握了龙灯制作技艺。30多年来,史克滨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使古老的城南龙灯焕发出新活力,不仅让城南龙灯入选了江西“非遗”名录,还让改良后的新型城南龙灯销往海内外,格外受到海外华侨华人的喜爱。
【编辑: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