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绿色发展 倡导低碳生活

发布时间:2025-01-04 16:24:06 来源: sp20250104

  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工作的王丹养成了一个习惯:午饭过后,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去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走1个小时左右。“这里湖清岸绿,草长莺飞,不仅让人心情愉悦很多,也会给工作带来一些灵感。”王丹口中的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武汉市蔡甸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中心区,近年来经过修复,已经成为生态城亮丽的名片,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不仅仅是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行走在生态城,随处可见绿色的景观、绿色的建筑、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2014年3月26日,中法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在武汉市建设中法生态城的合作意向书》,确定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我们强化生态示范,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蔡甸区委书记、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党工委书记余从斌说。

  生态修复,让城市增添更多绿色

  春日清晨,暖风微拂,后官湖泛起层层涟漪。湖边的绿道上,晨练的人都在以自己喜欢的运动开启新的一天。“我们走的这条绿道有6米宽、110公里长,建成以来举办过湖北后官湖环湖轮滑马拉松公开赛、武汉半程马拉松赛、环中自行车赛等比赛,现在成了附近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负责人龚志忠说,现在后官湖的水质长年稳定在Ⅳ类,还成了鸟类栖息地,有2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早些年,后官湖是一个野湖,村民的生产生活废水往湖里直排。“村民之前以务农和开山采石为业,村子旁的一座山头快被挖空。村民并未因此富起来,湖岸生态还遭到破坏。”彭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吴继翔说,村子位于后官湖北岸,见证了后官湖成为“城市名片”的一步步变化。

  2014年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启动建设后,蔡甸区开展生态修复,加快建设后官湖郊野绿道。2015年7月,依水而建的绿道完工。在建设时,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还被划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三大功能区。

  “保育区以湿地保育和林地保育为主;恢复重建区主要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措施逐步将其恢复为原生态的浅滩沼泽湿地,以重现莲花水乡的自然风貌;合理利用区主要供居民休闲娱乐。”龚志忠说。

  不仅如此,后官湖东部还建成了一道岸线曲折、植被茂盛的“U”字形滨湖涵养带。“这个涵养带就地取材,充分尊重自然,通过配套园建、绿化、给排水、电气、生态补水等工程建成,是中法半岛小镇与后官湖的生态缓冲带。”中法半岛小镇生态保护与利用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悦说,涵养带兼顾了调蓄净化、生态涵养等功能,还成了附近居民的“后花园”。

  生态修复,让城市与生态互融共生。目前,生态城建设区绿化覆盖率达45%,蓝绿空间占比达6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8平方米。

  避免浪费,加快推动可持续发展

  行车在武汉蔡甸区琴润大道,紧邻高罗河湿地公园,便可见一个形似起伏山丘的现代化建筑。这是即将建成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文化体育中心。

  “文化体育中心单体建筑面积约8.34万平方米,是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其中的玻璃幕墙外表不仅有特殊涂层,并且每块玻璃幕墙都由三层玻璃组合而成,每层玻璃中间还填充惰性气体,让玻璃幕墙能有效阻隔太阳辐射,使建筑可以用最少能耗提供最舒适的室内环境,进而将碳排放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该项目设计师吕旻佳介绍,通过一系列高效节能技术措施,文化体育中心综合节能率达77.14%,相比普通建筑能耗降低了18.37%。

  文化体育中心是生态城绿色建筑的样板,也是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的缩影。经过近10年建设,生态城绿色建筑实现100%全覆盖,已开工的项目绿色建筑面积超590万平方米。

  走进特斯联智慧产业园,一排排新能源车在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式充电站内充电,电子路牌的屏幕上滚动显示着不同的地址和距离。“为了节能,产业园建设了全景感知系统,园区内的公司负责人用手机就能控制照明、空调、新风系统,避免能源浪费。”产业园技术工程师杨士波说,园区还在楼宇屋顶架设了5000平方米左右的太阳能光伏板,自发电可满足园区20%的用电量。

  低碳、智慧的办公场景给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让特斯联智慧产业园吸引了不少中小微科技企业。“园区目前有20多家企业,80%是科创型的中小微企业。”杨士波说,科创企业不仅含金量高,生产方式也更加绿色化,一直以来都是园区发展的重点。

  控制能耗,构建重视环保的社会氛围

  沿着生态城大道由西向东行,虽然道路笔直,有双向四车道,但是来往的车辆速度并不快。规划师李秭尧说,这样做是为了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同时鼓励市民选择步行、骑车等更环保的出行方式。

  这样做是否会带来不便?李秭尧解释:“生态城借鉴了法国的城市建设理念,在路网设计过程中就确保了每条支路、次干道能在500米至1公里距离内到达城市主干道,打通了城市交通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

  此外,为了步行和骑行便利,生态城大多数道路还设置了2米宽的绿化带、2.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以及3米宽的人行道。“生态城内建筑普遍限高80米,行人很轻松就可以通过建筑找准方向。”李秭尧补充道,现在生态城绿色交通出行率高于90%。

  生态城积极构建重视环保的社会氛围,在各行各业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

  在生态城启动区能源站一期,一根根包裹着铝合金的银色管道从室外延伸进室内,夏季的冷气和冬季的暖气将从这些管道源源不断送到生态城的千家万户。“我们采用‘空气源热泵+屋顶光伏+燃气三联供+离心制冷机+燃气锅炉’的多能互补方案,通过冷热电三联供方式实现生态城的集中供暖和供冷,不仅能源综合利用率超80%,还可以减少生态城重复建设成本和空间资源。”能源站负责人廖宣说。

  追求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这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融入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我们以产业为基础、生态为底色、合作为关键,将紧盯城市产业集聚,努力以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余从斌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0日 13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