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将粮食安全重大责任扛稳扛牢

发布时间:2024-12-05 17:09:57 来源: sp20241205

  【光明论坛】

  “三夏”时节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夏收、夏种、夏管决定着全年粮食的长势,集聚农民的期望,影响经济的发展。山东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2023年粮食总产量1131.1亿斤,占全国8.1%、居全国第三位,实现了耕种面积、总产、单产的“三增”。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针对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山东扛牢粮食安全大省责任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指明方向。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守住耕地红线,保证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农田质量提升可以有效弥补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的短板,让更多粮田变良田,能够有效破解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制约瓶颈。2023年,山东持续开展耕地撂荒和“非粮化”整治,截至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643.7万亩,全省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加大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力度,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进一步向盐碱地要单产、要效益。未来,建设高标准农田将坚持高质量建设和高标准保护相结合,持续推进未达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加强土地整治和治理,改善粮食生产条件,通过智慧管理、种植管控、动态管护等手段,细化管护责任,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现代化良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挖掘沿黄沿海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按照“节水优先、生态循环、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原则,打造盐碱地“适盐用盐”农业发展新模式,把盐碱地变身优质良田,深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解决吃饭问题,出路在科技。在耕地资源有限条件下,粮食增产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粮食单产。通过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制定出台能够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综合措施方案,开展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创建“大面积提升单产”示范推广田,全面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广适抗逆良种的同时注重良机、良法的普及应用和创新升级,提升粮食生产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可控性,形成良种、良机、良法、良田、良制“五良”融合的“一县一策”综合性解决方案。2023年,山东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为0.99%,较2022年降低0.08个百分点。按2023年小麦总产量534.75亿斤计算,相当于多收粮食4200多万斤。山东今年投入20.34亿元用于大规模农业机械更新,重点支持单产提升、粮食烘干等粮食生产机具推广应用,引导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向大型低损高效方向发展,促进农机升级换代,机收减损效果显著。除此之外,在粮食仓储流通环节方面,山东省帮助农户建设科学储粮仓98.8万个,储粮仓防虫、防鼠、防雀、防霉变,能够在3~5年内保持粮食品质基本不变,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约4.9万吨。

  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持续推进水利设施建设与现代化改造,打通农业灌溉的神经末梢,重点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农艺节水灌溉措施,应用水肥一体化、微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山东青岛即墨区一项主推技术,目前即墨区在蔬菜、粮食、果树等作物上应用面积约15万亩左右。每亩地每年能够增产近100公斤,实现了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此外,当地还推行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小麦生产每亩地浇一遍水比原来节约用水近25立方米,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和肥料的投用,提高了水肥的有效利用率。

  粮食生产动力在政策。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2023年,山东对粮食生产成效突出的5个市分别给予2000万元奖励,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农机具购置与应用补贴合计109.1亿元,充分调动起地方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聚力推动粮食生产再创佳绩。此外,还通过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政策体系,实现政策保本,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供需状况、生产成本及购销价格变化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使其回归托底功能。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建立补贴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稳定在较高水平。

  (作者:周玉玺、丁存振,分别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山东省“三农”省情调研中心主任)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