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观澜:一片瓷如何牵动两岸情缘?

发布时间:2025-01-07 21:35:46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网 景德镇10月24日电 题:赣江观澜:一片瓷如何牵动两岸情缘?

  作者 朱莹

  从事了大半辈子陶瓷业,两鬓霜白的“老瓷人”卓柏成在景德镇参访数日后说,“这里对莺歌很有借鉴意义”。

  位于台湾西部纵贯铁路线上的莺歌,被誉为“台湾景德镇”。数十名台湾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近日参加2024海峡两岸(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活动暨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家作品展。从瓷出发,景德镇与近千公里外的莺歌只有“一片瓷的距离”。

图为两岸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参访景德镇。黄翔 摄

  “台湾景德镇”

  文献记载,早在清朝嘉庆年间,泉州吴姓人士来台,发现莺歌一带盛产黏土,遂开窑制陶。莺歌制作陶瓷的历史已有200多年。

  卓柏成是土生土长的莺歌人,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办了一家制瓷公司。当时,恰逢黄金时期:莺歌窑厂林立,当地五分之三的劳力加入陶瓷行业,瓷品外销欧美、东南亚,订单雪片般纷至,“那时候只要肯干,就能挣钱”。

  几十年间,受外部环境及新派技艺的冲击,莺歌传统陶瓷产业日渐式微。“瓷铺、工厂,从最盛时的数百家衰减至当下的几十家,陶瓷产量几乎缩减90%。”卓柏成回忆。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卷峰峦在景德”,景德镇的圈圈年轮,皆因瓷而生。在莺歌陶瓷博物馆驻村艺术家何家妘看来,景德镇与莺歌有相似之处。

  此前,在传统产品式微、销售渠道落后、市场低价混战、民营企业出国展销困局的系统性紊乱之下,景德镇陶瓷产业也一度江河日下。

  “距离我第一次来景德镇过去了12年,这里的发展令我瞠目结舌,陶瓷厂靠什么焕发新生?年轻人为何爱上‘景漂’?怎样接住人气?”何家妘认为,工业老城景德镇的突围路径对莺歌有借鉴意义。

图为台湾艺术家参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朱莹 摄

  探寻文化根脉

  看发展、找灵感、寻文脉。连日来,台湾陶瓷艺术家、台湾青年漫步于景德镇街头巷陌,“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条巷、一百零八条里弄”,一处处文化遗存讲述着瓷都变迁故事。

  通过社交平台“小红书”,台青柚子(化名)对景德镇顶流“无语菩萨”慕名已久,她终于来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一睹真容,兴奋合影并购入文创产品。

  夜游陶溪川文创街区,台湾艺术家沉浸式感受景德镇“淘”瓷之乐。“大家都很兴奋,当晚回酒店后,我们几个人坐在酒店大堂,把购买的陶瓷放在桌子上,逐一评比分析,一直到晚上12点多。”何家妘说。

  同样来自莺歌的陶瓷艺术家曾祥轩早在去年就把作品带到景德镇“赶秋集”,他告诉记者,台湾很多年轻的陶瓷从业者面临填饱肚子的问题,“在莺歌,下午六点后街上就看不到什么游客了。陶溪川这样的空间就很好,让年轻人有销售和展示作品的平台。”

  卓柏成把陶瓷发展阶段分为手造、制造、创造、智造、AI智慧联合创造五个阶段。在202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卓柏成看到瓷刻艺术“牵手”AI技术,创作出瓷板画,直呼震惊,“我本以为大陆目前处在智造阶段,没想到已经在第五阶段了。”

图为22日,两岸陶瓷文化交流笔会上,两岸艺术家现场共同创作,台湾书画家冯宪民为作品题字。黄翔 摄

  常来常往常新

  “两岸陶瓷各有千秋,大陆有广阔的市场,陶瓷作品通常有历史文化底蕴,台湾陶瓷作品有创意,两岸紧紧拥抱、坦诚合作能发展得更好。”曾祥轩说。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台湾艺术家冯瑞伦看来,台湾与大陆共享同样的文化根基,台湾的陶瓷艺术同样传承了这片土地上厚重的历史与文化,“陶瓷艺术家的交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切磋,更是两岸同源文化的深度互动与碰撞。”

  何家妘决定把景德镇的发展见闻告知当地官员,为莺歌破局提供新范式。她期待两岸陶瓷艺术以后有更密集、长期性的交流,也希望台湾年轻陶瓷从业者多来大陆交流学习、发展创业。

  近年来,景德镇依托“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和“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平台,扩大对台工作“朋友圈”。采访过程中,不少台湾陶瓷艺术家表示有意愿来大陆发展,期待畅通两岸往来销售渠道。

  长期与台湾陶瓷艺术家打交道的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馆长李胜利告诉记者,他计划打造一个两岸交流的平台,汇集两岸优秀陶瓷艺术家作品,展销一体、推介交流,“很多台湾艺术家都对这个方案感兴趣,希望项目尽快落地。”

  中共景德镇市委常委吴财锋表示,景德镇市将继续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两岸同胞提供更多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机会。

  在两岸陶瓷文化交流笔会上,两岸艺术家现场共同创作。台湾书画家冯宪民为作品题字:盛世花开又长青,正是两岸团圆时。(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