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4:17:06 来源: sp20241230
尚金锁(右)与技术人员一起查看粮食样品。
上世纪70年代,尚金锁在灯下夜读。 以上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小传
尚金锁:1951年生于河北柏乡县,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北柏粮集团名誉董事长。他把“为国家看好库,为人民管好粮”作为毕生使命,带领团队共完成16项科学保粮项目,其中3项填补国内空白。他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首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奋斗者、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穿着一身利落的白衬衣和深色裤子,见到来柏粮集团的客人,尚金锁总是很热情地招呼大家。与他交流,三句不离守护粮食。
尚金锁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责任重于山”。尽管已经73岁了,他仍主持着一项名为“小麦低温绿色保鲜储存技术”的实验……从1975年到2024年,尚金锁一直从事粮食仓储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河北柏粮集团从最初仅有6人、占地4亩、仓容量96万斤的小粮库,发展成如今拥有113人、占地565亩、仓容量13亿斤的大粮仓。
尚金锁说:“凡事最怕用心,用心能攻克意想不到的难题。粮食保管尤其如此。”
6年时间做出一幅粮食保管示意图
1974年对于尚金锁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来到河北柏乡粮库从事会计工作。
珍贵的粮食,在青年尚金锁的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家里孩子多,粮食一直不够吃;因为常年吃不饱,尚金锁身高只有1米6。
恰在1974年,柏乡粮库因虫害等原因,在“四无粮仓”(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评比中落选,当时的粮食保管员被调走。一心想有所作为的尚金锁,在干了不到半年会计工作后,1975年初主动申请了粮食保管员这个岗位。
在很多人眼里,保管粮食很简单:拎着一串钥匙,开门关门,进粮出粮,仅此而已。尚金锁上任后才发现,粮食仓储是一个涉及昆虫学、气象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技术岗位,有很强的实践性。
尚金锁很快陷入“本领恐慌”,开始频繁地向老师傅请教,一有空就把自己埋进书堆里……有一次,他遇到一个怎么都想不通的问题,就习惯性地拿起电话请教当地粮食局保管科科长。电话一接通,值班员气呼呼地抱怨说:“大半夜,我上哪给你找人去?”尚金锁抬头看墙上的钟,已是凌晨两点半了,他赶紧连连道歉。
粮库里,一间简陋的小平房是尚金锁的办公室,也是卧室、实验室。在做粮食保管工作期间,尚金锁发现,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风向各不相同。如何摸清不同季节粮食受到危害的种类与程度的变化规律呢?为此,尚金锁设计了一整套实验方案。
凌晨2点、早晨8点、下午2点、晚上8点,固定时间,准时记录……这项工程,前后用了6年时间,2000多个日夜、8000多次观测,尚金锁记录下6万多条数据。
后来,尚金锁用这些数据绘制了一幅长3.1米、高1.26米的“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总结出粮温变化规律等安全储粮的十大规律。他还按月份精心编写了粮食保管“顺口溜”,让护粮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这张图,经过中国粮油学会的书面认可,河北省粮食学校将其列入教材。2016年,尚金锁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将这张图分享给来自全球的与会代表,受到好评。
依托创新完成16项科学保粮项目
在实际工作中,尚金锁发现,高水分玉米的保管是粮食保管的难点。
按照规定,玉米水分在13%以下时保管相对安全,超过15%就容易变质。但由于晾晒时间短或场地面积不足,农民交到粮库的玉米水分经常超过16%,有的高达20%。
面对这些高水分粮食,尚金锁经过5年探索,找到一套独特的保管方法:根据不同水分和储存环境,将玉米装入麻袋后入库,在码垛时保证上下错落,并留下通风孔道。
“上不漏,下不潮,规范操作有门道。十七水分仓内找,十八二十外垛好。水杂均匀是关键,下边低,上边高……”尚金锁总结出操作歌谣,让玉米不用过多晾晒和烘干,仅通过巧妙码垛,即可达到自然降水保鲜的效果。这个方法,后来被称为“金钱孔”通风垛技术。
2009年,国家安排从东北跨省移库一批大豆,分配给柏乡粮库3万吨的储存任务。但大豆籽粒受高温影响易变色变味。柏乡县地处华北,夏季气温最高可达40摄氏度,大豆在这里如何“安全度夏”?
尚金锁开始琢磨:他想起卖冰棍时,店家用棉被把木箱包裹起来保持低温的做法。尚金锁买来大批保温材料,缝合成巨大的“包裹外套”。大豆入库后,先利用冬季的寒冷让大豆“吸足”冷空气;次年春季回暖前,再用保温材料将其包裹严实,尽最大可能“锁住”冷空气,顺利完成任务。自此,“大豆包衣安全储存技术”逐渐推广开来。
用创新突破传统方案,用智慧和科技让粮食仓储找到新活力。几十年来,尚金锁带领团队先后完成16项科学保粮项目,其中3项填补国内空白,4项填补省内空白。
建好“老带新、熟带生”的传帮带机制
登上粮堆顶部,把保管员已经盖好的保温材料边缘塞进粮堆四周的缝隙里……尚金锁此前的一个小举动,让柏粮集团仓储三科副科长李从发记忆犹新:“他严谨且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们。”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状态,也传递到了李从发的身上。有一天凌晨4点,李从发召集工作人员一块进粮仓内部作业。“起初我还纳闷,为什么非得赶在大半夜工作。后来才明白,为的就是要赶在日出升温前操作,避免将热气带进低温粮仓。”那时刚工作没多久的小麦实验仓保管员贾素格感慨地说。
“老带新、熟带生”的传帮带机制在柏粮集团实行了很久。尚金锁鼓励发挥老员工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年轻人的业务能力。
生于1986年的薛浩波,过去学的不是粮食相关专业。进入柏粮集团后,在师傅张利周的指导下,一步步学习粮食质检相关知识。如今,薛浩波已成长为质检中心副主任,成为集团的业务能手。
为提升粮库人员技能水平,2015年开始,尚金锁利用3年时间在40岁以下的员工群体中强化职业教育。2018年,集团42名职工取得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如今的柏粮集团,正在推动部分职工进一步深造。
“我这一辈子都和粮食待在一起,只要看着这些金灿灿的粮食安全、新鲜,我的心也跟着年轻起来。闻着粮食香,是我最大的幸福。”尚金锁说。
记者手记
一次选择 一生热爱
1975年的一次选择,让尚金锁一干就是近50年。
这期间,他的身份、职务不断变化,粮食保管员、粮库主任、县粮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兼粮库主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粮库主任、柏粮集团董事长……但不变的,是他保粮护粮的初心。
这样的初心源于强烈的使命感。初见尚金锁的人问他是做什么工作的,尚金锁答:“我干着天大的事儿!”对方一愣,尚金锁解释说:“我是管粮食的。民以食为天!”
念兹在兹,正是这样近50年来一直心系“天大的事儿”,才让尚金锁做成了“一辈子一件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2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