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8:12:19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社 烟台8月8日电 题:非遗里寻“七夕浪漫” 胶东果模雕刻新时尚
作者 王娇妮 杨胜武 杨馥宁
临近中国传统七夕节,山东烟台果模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杨龙忙着雕刻各式巧果模具。用寓意美好的果模制作传统面点,成为中国人“七夕浪漫”的时尚表达。
果模是山东胶东地区制作面点的传统模具,俗称“磕子”或“卡子”。每逢七夕节,大人小孩一起参与“磕巧果”,填满生面团的果模倒扣轻磕,一个个小巧玲珑、图案精美的巧果呈现在面板上,节日仪式感满满。
“七夕节家家户户都做巧果,葫芦、石榴、寿桃、金鱼、知了等造型最受欢迎。”杨龙称,巧果上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节日增添了喜庆与温馨的氛围。
图为杨龙手工雕刻的各种果模。曲正扬 摄走进位于烟台市牟平区南自格庄村的“杨龙手作工坊”,展架上摞放着款式各异的果模,工具箱内装满了型号不一的凿子和刻刀,一把厚实的木槌尤为显眼。“我制作果模已有30余年,这把木槌是从师父那里继承的。”杨龙称,制作果模需要十几道工序,初学时每天通过大量练习来提升技艺。
要做出一款精致的果模,选材尤为讲究,质地坚硬、丝缕纤细的梨木是上好材料。梨木胚经过修形、绘样后,还需在锅中蒸煮,方能起刀开凿。
配合着木槌“哒哒”的敲击节拍,刻刀犹如画笔一般灵动……杨龙左右开工,一手握木槌一手攥刻刀,在梨木胚上按照鱼形纹样开边、掏膛、刻花、修边。木屑纷飞中,鱼鳍、鱼尾、鱼鳞、鱼眼相继出现,一款栩栩如生的鱼形果模大功告成。
时下,机器刻制的果模产品随处可见,但杨龙仍坚守着这份手工技艺。“机器压制的果模外形规整、呆板,使用时不易脱模。”杨龙称,手工果模更在意细节,包含着手艺人的创意和心血。
据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果模已不仅是一种制作面点的实用工具,还成为集绘画、雕刻、诗书、民间故事于一体的艺术品。近年来,许多精致的旧果模得到海内外收藏界人士的青睐,并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频繁展出。
2024年7月,山东烟台,杨龙在雕刻七夕节果模。曲正扬 摄“纹样众多、工艺精湛的手工果模,正成为收藏界的时尚新品。”来自辽宁的潘雨辰特地带着一款图案稀有的果模来找杨龙师傅,希望按照旧图样复刻,丰富自己的收藏。
边传承边创新,杨龙近年来将传统果模的平面底升级为凹面底,让“磕”出的面点更加立体饱满。他还巧妙利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方法,雕琢出生肖纹样等流行图案,通过线上线下热销。
此间民俗专家认为,果模是对中国民俗演化的记录和存档,也是传递情感、表达祝福的媒介,承载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家庭观念。关注果模制作技艺、收藏果模,既延续了老传统,也掀起了新潮流,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