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1:14:08 来源: sp20241221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
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面向未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需要克服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只有真正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经济思想,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攻坚克难,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直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时与势、危与机,科学有效地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了各种困难、阻碍,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严峻复杂。这既体现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诸多领域、诸多因素的深度互动上,又体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新旧问题的交织叠加上。
(一)如何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一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更好满足。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矛盾的另一头,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所谓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例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还存在突出短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不同地区在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度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是发展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就经济增长而言,只强调规模快速扩大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已行不通了,低水平的质量、效率、动力难以驱动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就经济发展而言,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也走不通了,各领域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前所未有,仅就经济领域推动经济工作只能落入顾此失彼、进退失据的困境。
(二)如何适应经济运行深刻转变,部署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投资、消费、出口常被形象地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出口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而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少。但2008年以后,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外需疲软,我国外贸承压不小,同时投资的边际效应减弱,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出现下降。原有的驱动力量持续减弱,而新的内生动力在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今年上半年,内需贡献率这一指标依然超过100%。从以往的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到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应对外部冲击,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适应新情况新形势的战略安排。
(三)如何认清关键变量,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科学技术不但改变了旧有生产函数组合方式,而且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面对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性契机,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对我进行遏制打压,一个比较集中的体现,就是科技领域、重点产业被“卡脖子”。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国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制于人。
(四)如何解决最紧要矛盾,防止供给和需求失衡错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持续涌现。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不能适应和满足不断发展的生产生活需要。供给与需求的错配和不适应令经济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大打折扣。
(五)如何直面压力,破解瓶颈畅通经济循环。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但也要看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国内大循环还存在堵点。尤其是社会预期偏弱的影响需高度重视,当前民间投资预期较弱,人们在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方面踟蹰不前,都是预期直接影响投资和消费意愿的具体体现。
二、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实践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全面分析和系统总结,对关系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研究,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应对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作出科学系统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重大判断,要求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看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深刻洞察国际循环动能减弱而国内循环活力日益强劲的形势变化,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同时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使供给和需求形成新的动态平衡。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强化进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五)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此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强调增强忧患意识,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打通卡点堵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深刻回答了一系列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必将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稳健向前,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三、“学用结合”深入总结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成功实践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近3年来,经济日报社持续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在头版头条刊发了100多篇重磅长篇调研报道,描绘了各地各行各业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壮大实体经济等方面的生动画卷,深入总结其成功实践和创新探索,以鲜活案例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
(一)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以敢闯敢试的气魄、登高望远的视野、久久为功的坚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破解“阿喀琉斯之踵”的必然选择,也是各地赢得发展主动的迫切需求。
北京海淀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以中关村为起点,一路向北,日新月异,彰显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蓬勃生机与巨大潜力。广东深圳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追求卓越、瞄准未来,而且在高端产业链布局、攻克“卡脖子”难题、开辟“新赛道”等方面全方位发力。安徽合肥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国家创新型城市10强。
(二)念好协调发展这个制胜要诀
经济发展是一个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必须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让两方面相辅相成。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各地正在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广西柳州既是工业强市,又是山水城市,地表水质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实现了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相得益彰。山西太原以协调发展破局,减少对能源重化产业的过度依赖,筑牢区域协调发展的根基,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要任务,让乡村振兴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助推器。福建厦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让“高颜值”与“高素质”交相辉映,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殊荣,“爱心厦门”逐渐成为城市新名片。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干部群众的认识统一起来,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很多地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收获了累累硕果。
湖北宜昌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坚决关停污染产业,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上不讲价钱,不说空话,不做表面文章,出现了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的可喜变化。青海为守护“中华水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让一河碧水流出高地,西宁变身“中国夏都”,入选国家森林城市。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的过程,既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过程,也是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过程。
(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目前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较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更要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中国市场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海南面对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样没有先例可循的全新探索,牢牢把握制度创新这个着力点,聚焦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解放思想,破除利益藩篱,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在高水平改革开放中破冰前行。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坚持以改革开放勇拓新局,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中,鼓励区内企业走出去,瞄准产业链上下游做好引进培育,涌现出很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陕西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以不断提速扩线的“长安号”中欧班列等,彰显出在新发展阶段雄踞向西开放前沿的魄力。
(五)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同富裕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江西赣州新时代增进人民福祉取得新进展,在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等政策措施的助力下,用不到8年时间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脱贫。青海海东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持续努力,摘掉了贫困帽子,并规划引导拉面返乡创业成功人士成立合作社和企业,带动近1.5万户群众就业,用“一碗拉面”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福建宁德“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发挥闽东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曾经的“老、少、边、岛、贫”,转变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建设的典范。
(六)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离不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生动体现在各地的实践中,也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得到见证。
山东临沂在商贸物流领域异军突起的奥秘,关键一条就是当地政府始终坚持“放心、放手、放胆、放活”方针,大力扶持和拓展经营主体,帮助企业破解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坚定不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潍柴从濒临破产成长到3000亿级,连续6年稳居“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榜首,以亮眼的成绩单让国企能不能、国企好不好、国企行不行等一系列追问有了答案。民营企业正泰跳出浙江、接轨上海,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进而走向全球,专注实业,坚守主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绿色和服务型制造不断升级,保持了连续多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的佳绩。
(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当前应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更换频道。
山东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上,依托当地特点和资源禀赋,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的时代内涵,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交出了不凡答卷。云南临沧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较早,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作出了示范。四川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统揽现代化建设,全力以赴建设好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推动“川字号”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八)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
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既离不开各地的政策举措,也离不开企业的责任担当。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都要有坚定不移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信心和定力,也要有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志气和骨气。
“世界工厂”广东东莞坚持走制造业立市的路子,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和“魂”,做强做优制造业。广东佛山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提升机器人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跃升。面对发达国家扼守关键核心技术、极力封锁我国激光产业发展“咽喉要道”的严峻挑战,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激光行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代表力量,不服气、不服输,向着“行业领先、国产替代、专精特新”奋力前行。
(九)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好势头,产粮大省大县要有更多担当,重视农业发展、抓好粮食生产,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激励政策,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吉林作为粮食大省,发力粮食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从省里到县里,都把重农抓粮落到实处,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科技优势,多措并举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河南南阳作为“中州粮仓”,让新农人挑上“金扁担”,现代农业落地生根,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保持“全线飘红”好形势,生动诠释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主产区责任。北大荒集团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全面完成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努力创建粮食生产大基地、经营服务大企业、全链条高端化大产业,扎实推进“农业领域的航母”建设。
四、学思践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近年各地各行各业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学思用不贯通、学而不透、学而不用等现象和问题。
对于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坦言自己的认识经历过一个过程,现实中也曾有过深刻教训,付出过巨大代价。在反思中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定要算大账、长远账和整体账,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必须摆脱“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思维惯性,走出认知误区,痛下决心、攻坚克难。
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一些地方出现了“碳冲锋”“运动式减碳”等倾向和短期行为,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引发了能源安全风险,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度警惕和防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
对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议论。驳斥这些错误论调,关键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直面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引导,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为此,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学深悟透其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之见效。
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重点在于落实落细落常(常态化)落长(长效机制)。要保持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排在首位的就是“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过程,犹如滚石上山、爬坡过坎,难免要经历艰险曲折、遭遇困难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把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有效解决重大困难问题的科学行动指南,自觉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结合各自具体实际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
胸怀大局大势,哪怕乱云飞渡;把握正确方向,无惧风雨兼程。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也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真理力量。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郑庆东 季正聚 徐向梅 赵登华 栾笑语 秦悦)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