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8:53:54 来源: sp20250108
山东省威海市五家疃村石窝剧场。 金伟琦摄
赴乡村看一场展览、听一场艺术讲座、体验一门特色手工技艺……如今,以一个文化空间点亮一座村庄的“奇迹”,在不少地方悄然发生。
近年来,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各地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许多新型文化空间如乡村博物馆、文化礼堂、非遗传习所等,散发独特魅力。这些空间不仅是村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域,也承担着赓续乡土文脉、满足大众新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多重功能。如何以新理念、新手法营造新空间?一些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启示。
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设计语言讲好乡村故事,留住乡情乡愁。以乡村博物馆、美术馆、村史馆等为代表的一类文化空间,在增强乡土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其设计从物理形态到空间构建,宜优先选择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材料、风格和语言。像浙江省松阳县石仓村的契约博物馆设计,重在展示当地代表性文化符号——客家契约。建筑依山坡而建,房屋墙体全部采用当地石材砌筑,远远望去,犹如梯田上的挡土墙,与环境融为一体;室内空间参照当地多天井民居形态,顺着水渠线性展开,形成3个展览空间,水渠的流水声、光线的明暗变化等都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参观体验。基于乡土文化展开的空间设计,为文化空间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特点奠定基础。
以人为本,通过复合型空间设计满足乡村发展需求,提升村民的文化参与感和获得感。这类空间以乡村文化礼堂、乡村剧场等为代表,它们与村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其设计要依据不同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贴近人的需求,为丰富大众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比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江村文化礼堂,由村里的会堂改造而成。设计团队采用可持续设计原则,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外墙以留住历史记忆,同时通过屋顶提升和室内改造完成新空间的构建,使其既是开展道德讲堂、党员活动、周末影院等党群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集木偶昆曲演出场馆、农家书屋、乡村田野调查课堂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展示平台。在山东省威海市五家疃村,由废弃采石坑改造而成的石窝剧场提供了另一种设计思路。设计团队因地制宜,以采石坑的石壁作为剧场背景墙,围绕石壁通过建造看台形成一个露天剧场;看台下又设计了储藏室、咖啡厅等建筑空间,为剧场提供后勤和配套服务。整个空间不仅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文化休闲场所,也为举办音乐节、戏剧节等活动提供了便利的舞台。
重视体现空间的人文意蕴,通过多重对话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设计中,秉持共生共融的理念,有助于实现新老建筑“对话”,也可以让新旧生活方式相融。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如意村文化服务中心及特色工坊,便是一座尝试与村民“对话”的建筑。它采用当地红砖、水泥砖和混凝土等日常材料,提取、转译当地新老民居中的典型元素,试图让村民在“陌生”的场所中感知到某种“熟悉”的气息,唤起其文化认同感。四川省成都市安仁镇“水西东”林盘文化交流中心,则在营建中保留了农耕文化用地与林盘田居的生活体验,并通过多层次的体验场景,凝聚起人们的情感共识。
文化空间不仅是连接村民的纽带,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名片”。不少设计师以整体设计的思维探索创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的设计实践,为此提供启示。该建筑体由原供销社改造而成,设计团队在保持原有建筑总体布局和空间特征的前提下,与村民协商确定新的使用功能,将其设计为集微型博物馆、村民活动中心、特色餐厅等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吸引大量游客到访,使村庄热闹了起来。以此为带动,村民陆续自发兴建民宿,完善村规民约,古朴的村庄焕发新生机。
实践证明,一座设计得宜的文化空间不仅可以赓续乡村文脉、滋养大众精神生活,更有助于涵养文明乡风、赋能乡村发展。不过,做好文化空间设计绝非易事,既需要设计师有规划设计的宏观视角,也要有建筑、室内甚至是产品设计的中微观解决问题的手段,更要有躬耕田野、扎根人民的坚定信念。期待更多文化空间在乡土大地诗意“生长”。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3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