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宋玉萌:在她们身上读懂这片土地的坚韧

发布时间:2024-11-25 18:22:51 来源: sp20241125

原标题:新华社宋玉萌:在她们身上读懂这片土地的坚韧

大家好,我是来自新华社总编室的宋玉萌。进入新华社工作已经超过12年,在这些年的采访经历中有这样一群女性让我久久难以忘记,她们出身草根,还带着泥土和乡音,却不屈不挠谱写着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生奇迹。她们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蔡群:从拾荒妹到姐妹们的“主心骨”

一个拾荒妹要怎样实现人生逆袭?回答我这个问题的人叫蔡群,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大山里连绵的苗寨。12岁那年,蔡群已经是寨子里有名的巧手姑娘,做的苗绣“很有样子”。可是会绣花有什么用呢?还是吃不饱饭。为了能吃饱饭,她跟着姐姐光脚翻过大山,到贵阳讨生活。一到晚上,她们就出去沿街翻垃圾箱,看看能捡到什么吃的。她告诉我说,有一次在饭店门口,她捡了一块别人吃剩下的蛋糕,心里的话不由自主说出了口:“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颠沛流离的长大后,蔡群成为沿海无数工厂里的打工妹一员,这是当时是蔡群能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她接到家里人的电话,说留守在家的女儿生病了怕是不太好……在毕节当地,像她女儿一样的留守儿童有太多太多。回家照顾女儿的日子里蔡群重新拾起绣针,从小学会的手艺早已经深深刻在脑海深处。她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在家做刺绣和蜡染卖呢,这样民族的、生动的美难道不比她在工厂里做的千篇一律的衣服好看吗?

也是这一年,蔡群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留在家乡创业,不但要自己挣钱,还要让跟自己一样在外打工、孩子留守在家的姐妹们也能回来挣钱。她拉着几个姐妹商量,决定做苗绣蜡染旅游纪念品去附近的景区门口卖,许多外国游客看了都赞不绝口。

当地政府得知她的情况后,为她提供了贷款,崭新的三层厂房也盖了起来。放弃打工回家一起干的姐妹越来越多,她从昔年一个小小的拾荒妹成为了如今村里姐妹们过上好生活的“主心骨”。

日子过好了,蔡群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努力开拓销路、发展电商……如今,这家姐妹们一起建立的公司,最高年产值已经超过2000多万,带动村里和附近600多名姐妹返乡创业就业,还通过电商把产品卖到了海外。小小苗寨焕发了勃勃生机,家家户户翻新房屋,新的小学也盖了起来,村里的孩子们再也不必做留守儿童了。

程桔:从“温室花朵”到能经风雨的“大树”

在这些采访故事中,一位最年轻的姑娘让我印象深刻。她叫程桔,是一名90后,来自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大市村。这是一个中国中部5000多人的“大村”,村里户籍上青壮年有500多人。但是到新一年的村支书换届选举时,村里老人们愁坏了,因为真正生活在村里的年轻人连5个都不到。

“总得选个年轻力壮的。”老支书想到了她——这个从小被村里人看着长大的“小桔子”。那时候,学设计艺术出身的程桔已经在广州找到了互联网“大厂”的光鲜工作,过着“咖啡+网络”的白领生活。可是乡里乡亲的期待,还是让她放下一切同龄人熟悉向往的生活,回到了村里,担起了这付“重担”。

一个常年在大城市求学、工作的“温室花朵”,能经受住“最乡土”的考验吗?

我见到她时,大学生和白领的状态早已从她身上消失,一个面庞微黑说话干脆利落、穿着最常见的棉袄的年轻女村支书站在我的面前。

身份转变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帮村里丢羊的乡亲找羊,她哆哆嗦嗦大半夜差点自己也在大山里走丢;她号召村里种树,但一位村民拦着,因为这块土地他也想种菜,争执中“啪”一下子她被打倒了,后背一片乌青。怎么办?也只能第二天耐心地跟他讲道理、讲村里的发展。

年轻人,最不怕积少成多,水滴石穿。当上村支书仅3年,新建百亩茶园和发电站,村里的道路修好了,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好了,35户贫困户、106人全部脱贫摘帽。大市村成为咸宁市首批精准扶贫出列村之一。

她从一个爱美、学设计的女同学,蜕变成了皮肤黑黑,会骑摩托车、会开三轮车、会调解邻里纠纷的“女汉子”。用她的话说,回村里工作的日子双脚踩到了真实的土地上,从一只“温室的花朵”变成了一颗能经风雨的“大树”。

此后的每一年我都能听到她跟我分享的人生的进步和变化:2019年她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21年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赵会杰:爱“死磕”的“胖陀螺”“黏糕脚”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小庙子村,“胖婶”赵会杰是当地的“名人”。这位普通的北方农家大婶儿,有着白里透红的大脸盘、她是个大嗓门,说话风风火火,走路特别快,身板儿比村里的很多汉子都壮。

2009年,赵会杰被选为村支书。刚上任就接到开会通知,兴冲冲去了,结果发现是“落后村”的村支书培训班,“丢人!”个性刚强的赵会杰暗下决心:小庙子村必须改变,“我就跟穷‘死磕’到底。”

为了村里的发展,赵会杰要先啃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第一个硬骨头是修路。赵会杰发现村里的穷根之一是“货到地头死”,农产品收购车辆进不来,但是修路拆迁,涉及农户多,拆谁家都不乐意。她只能“蚂蚁啃骨头”,挨家挨户磨。用了一年的时间,生生把嗓子磨破,还不得不做了手术。

第二个硬骨头是修桥。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还是通不了车,一条河穿村而过。一到汛期,如果发大水所有的农产品都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

赵会杰又开始带领村民没日没夜死磕修桥。有一次忙到深夜,她骑摩托车回家一不小心摔断了腿。可赵会杰又拄着双拐“溜回”了项目上。村民们看到了说,书记都拼了咱们更不能眼看着!

村里人给她起了两个“外号”:说她闲不住,像个“胖陀螺”;

说她办事“实”,有双“黏糕脚”。别看她风风火火,村民只要有事找上她,不给解决明白,绝对不罢休,脚就“黏”在你家了。

如今,小庙子村早已经大变样,村里中药材种植品种20余种,土地收益从过去每亩5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每亩近5000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了17000元。桥盖好了、路修通了、路灯安装上了、远程医疗服务等民生项目也接进来了……小庙子村荣获了“全国乡村治理先进村”和“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今年,一部名为《草原上的萨日朗》的电影上映了,电影讲述了女主人公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这部脱贫攻坚主题的电影正是以赵会杰为人物原型创作的。

“萨日朗”是蒙语中草原上的花,翻译成汉语是山丹花的意思,当地人民日常总是亲切地叫它“小红花”。

怎样理解这片土地的坚韧?或许你能和我一起从这些“花儿”身上找到一部分答案:她们根植于最广袤的中国大地,经历风霜和贫困的考验;她们不惧不畏、百炼成钢,用最坚韧的“内核”随时面对困难和挑战;她们扛起责任,靠双手和实干走上美好生活的道路。

至此,我终于读懂了这群女性,她们用自己所有热情和全部生命,带领身边的百姓脱贫致富、努力迈向更好的生活,她们在为人民的付出中收获人生前进的动力,她们是中国乡村振兴中的一股的重要力量,她们巾帼不让须眉!

新华社 宋玉萌 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现场报道

新华社 宋玉萌 在内蒙古赤峰农村地区采访

新华社 宋玉萌 在全国两会现场提问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