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大文章——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观察

发布时间:2024-11-27 08:45:12 来源: sp20241127

新华社青岛11月11日电 题:“土特产”,大文章——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凯、张昕怡

记者从正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国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很多地方下足功夫做好“土特产”文章,让“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图为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现场。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图为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现场。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陕西苹果、安溪铁观音、黄岛蓝莓……记者在本届农交会展厅看到,各地特色农产品花样繁多,展会现场人头攒动,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

记者从展会现场了解到,“土特产”已经成为很多地方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展厅的青岛市展区,数棵精包装的胶州大白菜格外亮眼。2006年,胶州大白菜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我们公司雇佣了95名有经验的农民种植胶州大白菜,在促进当地乡村就业的同时,还通过流转土地为周边村民提供稳定收入,每年土地流转费达80多万元。”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成敏说。

图为本届农交会现场展示的胶州大白菜等蔬菜。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图为本届农交会现场展示的胶州大白菜等蔬菜。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在湖北黄陂荆蜜展区,多种蜂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我们的主要特色产品有黄陂荆蜜、土蜂蜜等,年生产蜂产品2000多吨。”武汉红岗山亿丰蜂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阮帆说。

阮帆介绍,目前有200多名蜂农加入到公司办的合作社,公司聘请专家为蜂农提供技术培训,帮助蜂农提升收入水平。“一个蜂农自己干一年大约挣10万元,加入我们公司后,做得好的蜂农每年能收入30万元到50万元。”阮帆说。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有40年历史的畜产品企业,该企业坚持“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效益逐年提升,今年以来就吸引了3700多户养殖户与企业合作。“近10年来,公司共向合作农户支付代养费超过780亿元。”公司董事长温志芬说。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截至目前,农业部门累计培育认定国家、省、市三级重点龙头企业4.1万余家,75%的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2022年特色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500多元。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地方深挖“土资源”、放大“特优势”,持续擦亮“土特产”名片。同时企业自身也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土特产”产品的消费需求。

青岛市崂山区副区长苏文鹏说,崂山区每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扶持辖区内两万亩茶园茶产业发展,成功培育出“崂茶1号”国字号新茶种和崂山茶高端代表作“崂山龙须”“崂山凤羽”。

“‘崂山龙须’‘崂山凤羽’这两款茶,我们每斤售价6000多元至2万元不等。‘崂山龙须’每年亩产也就两三斤,往往茶叶还没做好就已经被预订完了。”青岛碧海蓝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先勇说。

在陕西,洛川苹果、米脂小米、眉县猕猴桃、韩城大红袍花椒4个品牌被推荐列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在重庆,梁平区吸纳全区62家梁平柚经销企业组建梁平柚产业协会,累计发展线上商铺1200余家、线下商铺3万余家;在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丝苗米、稻菜茶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彰显效益……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土特产”?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婷婷表示,做好“土特产”文章,还要进一步抢抓数字化机遇,融入“互联网+”思维,建立特色农产品智慧生产、营销、监管、服务体系,通过电子商务、带货直播等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增效。”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说,农业品牌建设特别是区域公用品牌打造,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实际,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在“土”字上谋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产”字上下功夫,通过差异化发展策略,打造广大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致富产业。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