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0:10:22 来源: sp20241127
阜新市采用全智能化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玉米亩均产量超1000公斤。 图为阜新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阜新市高标准农田通过“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喜获丰收。 图为阜新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农户在一家农资商店选购种子。 新华社记者 龙 雷摄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玉米秋收现场。 图为阜新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核心阅读
昔日“瘦田”,如今高产连连。近年来,辽宁省阜新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通过建设农田灌溉水源工程,拓宽、硬化田间道路,引入新技术与新设备等多种举措,实现田丰人富。一片片高标准农田生机勃发,成为农民的希望田、幸福田。
如何让贫瘠田野变为高标准农田?怎样将不利条件扭转为农业发展优势?记者走进阜新田间地头,探究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
辽宁阜新,地处科尔沁沙地与辽河平原之间,寓意“物阜民丰,焕然一新”。这里曾经是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原,因过度开垦放牧,变成了大片沙地,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9.3%。每遇大风天气,飞沙漫天;常年少雨,十年九旱。等雨播种、看天吃饭,曾是农业生产的长期痛点。
粮食要高产,良田是保障。近年来,阜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和突破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越来越多的“瘦田”跃升为良田。
连日来,记者蹲点阜新,下农田、访农户、进农企,探究土壤沙化问题严重的地方,如何高质量建好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高标准建设好农田
骑上电动三轮车,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五家子镇皂力营子村村民王小七径直赶到村外自家耕地旁,开始调试农田灌溉系统,为今年的春耕提前做好准备。
这个种了半辈子田的农民,如今对这些管线格外上心。
“从爷爷辈到父亲辈,再到我这辈,之前都没敢想过地能这么种!”自从王小七家的地块建成农田灌溉水源工程,他就跟昔日的等雨播种说了再见,不用担心久旱无雨影响春季播种和作物长势,也无需忧虑错过最佳上市时机。“产量、收入年年高,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王小七说。
阜新少雨缺水,以往多采取沟灌或渠道引水方式灌溉农田,遇上干旱年份,耕地“喊渴”,农民受损严重。王小七回忆,早些年遇上连天没雨,想浇地就得开拖拉机到两公里开外的小河沟拉水,一趟拉4吨水,5趟才够浇一亩地,油钱花不起,人也跑不起。
近年来,阜新市推动实施灌溉和排水等6项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已达368万亩,并提出到2025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450万亩,以此稳定保障45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28年建成高标准农田600万亩,推动新增高标准农田亩均产量提高100公斤以上;到2030年将永久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王小七说,现在春耕后的夏管也更方便。每到浇地日,打开智能水表、插上水卡,清凉的水雾喷洒而出,落入农田、滋润青苗。
“看见玉米棒长成小臂长短,听着玉米根咕嘟咕嘟‘喝水’的声音,我心里比蜜还甜!”王小七说。
便利农户的不只有灌溉水,还有田间路。“从前都是田埂土路,农机车辆无法下地。”王小七说,如今新修建的田间道路完成了拓宽、硬化,不仅牛车、马车全都能走,拖拉机、收割机也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
走进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化石戈、大五家子等镇的坡改梯地块,规整的梯田错落有致,宽阔的机耕路蜿蜒其间。阜新市结合耕地原有田间道路情况和地块周边交通道路分布,推动田间道路全面实施拓宽、硬化,改善生产作业交通条件,总长已达1966.69公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道路通达率97.96%,平原区通达率高达100%。
“地势相对平坦、农田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块,以改造提升为主;水源条件一般的丘陵山区坡耕地块,连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将坡地建成水平梯田或坡梯田,总计有3.44万亩。”阜新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赵志坚说,“坡改梯改变坡面长度,分段拦截水流,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降水入渗时间,提高了地块抗旱能力。”
田成方、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片片高标准农田在阜新焕发生机,成为农户们的希望田、幸福田。
新技术打造“吨粮田”
“高标准农田,到底‘高’在哪里?”建设推进之初,阜新彰武县两家子镇马尾村村民都有这样的疑问。
如今,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大地上,老乡们不仅看见了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的好农田,还看见了实打实、沉甸甸的高产量。
2023年秋收时,彰武县同心创展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副理事长张博轩拿到了一份测产报告——社里位于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的600亩玉米地,亩产达到2135.2斤;镇里另一块面积480亩的耕地,玉米亩产2093.2斤。
让张博轩尤为自豪的是,这两块地都曾是沙化耕地,“在沙化地里,我们种出了高产粮!”
张博轩与农田的渊源很深。2013年,张博轩考进沈阳农业大学,每逢寒暑假便去农村调研。“那时我总去农村合作社,了解他们的运营模式,对‘种好地’这件事很感兴趣。”张博轩说。
2021年,已工作的张博轩被派驻到彰武县。彰武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是防沙治沙示范区,在这里,张博轩发现了大田农业的优势,“彰武县有些耕地土质确实比较差,但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贫瘠。”
井、田、水、路一应俱全,张博轩动了心:“这里的农田水利设施基础不错,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我又一直干农机这一行,对于种地有一些经验。”正巧有合伙人向他发出邀请,张博轩毅然辞职,加入同心创展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2023年,是张博轩“全职种田”的第一年,也是彰武县承接并实施国家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第一年。同心创展流转、托管的5块土地,引入了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种起了玉米。
密植,意味着每亩玉米种植数由3000多株增加到近7000株。如何保证玉米的存活率,进而提升产量?张博轩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下田观察,同时利用智能化设备,全程精准调控。整地阶段,自动驾驶的农机根据土壤特质,决定深松深翻的力度;播种阶段,利用北斗导航,将种子间距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别;玉米生长阶段,墒情仪动态分析土壤情况,管理者远程操作浇水、施肥;秋收时节,监测设备实时反馈玉米损失率,助力颗粒归仓,智能收储实现农业资产数字化,为后续决策、融资提供科学依据。
这样的地块,在彰武县22个乡镇铺开。秋收时节,经初步测产,项目区平均每亩增产400斤以上,核心项目区亩产2000斤以上,达到“吨粮田”标准。
以项目为圆心,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成果扩散到更多乡村。从阿尔乡镇出发,绕过大青沟一路向西,彰武县四堡子镇兴隆村小南洼屯也在2023年迎来了丰收的喜悦。2023年初,当地18户农民自发流转了近千亩土地,利用密植技术、水肥一体化设备种植玉米,秋收实现一亩地玉米产量超过2300斤。
“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主要在22个乡镇已建或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开展实施,通过农田供水和滴灌水肥精准施用系统,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为支撑,有效带动玉米产量均衡提升。”彰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猛说。
2019年以来,阜新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37.87万亩,项目区内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2亿公斤,直接受益农户逾16万户、72万人,农民年收入累计增加2.73亿元。
新模式提升示范力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吨粮田”在阜新市不止一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1万亩农田,也是“吨粮田”。
示范区运用信息化平台,形成种植网、水网、路网、电网、林网、信息网“六网合一”,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农田防护面积提升90%。示范区通过推行土地流转,实行龙头企业自主经营、“农户+家庭农场大户”等运行管理模式,实现“引领示范、辐射引导、熟化推广、全面推进”目标。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阜新市创建了“先建后补”管理模式,即由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单位先行筹集所需资金并实施,验收合格后,财政部门将财政补助资金一次性支付给项目实施单位。
“在王府镇辉彤村流转土地900亩,自筹资金完成项目设计、审批、施工,已建成旱稻种植试验、玉米密植种植试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辽宁天阜生态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马思远说,在玉米密植种植试验区,将肥液与灌溉水按需配比,通过管道和滴头精准送到作物根部,省时省力又高效高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不降低玉米产量基础上提高大豆产量,一举两得,增加效益。
同时,阜新市推行“以工代赈”管理模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后套改村作为试点,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亩,共有527户参与项目建设,1847人受益;项目建成后,新增粮食产能15万公斤,直接增加收入22万元以上。“参加建设赚劳务费,建成之后赚种粮钱!”家门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村民张良赞不绝口。
“阜新市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很适合利用智慧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种植精准调控,能节约资源,提高产量。”谈起阜新市农业的未来,张博轩信心满满。2023年,他在玉米地里划出了试验区,密植16个玉米品种,通过试验,筛选最优种植方案。2024年,他所在的合作社打算继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同时寻求与农机、种子、化肥厂家的合作机会,延伸产业链。
随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改善和综合配套完善,阜新市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的势头随之显现。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超过5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力争到2030年,将全市的永久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阜新市副市长陈磊说,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真正让农民看到了示范田的示范作用、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老话说,龙马年,好种田。随着气温回升,大地孕育生机,连片的农田透着湿润。在马尾村,几家种植大户正加紧筹备农资,盘算着今年继续扩产,期盼着又一个丰年……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2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