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0:33:50 来源: sp20241201
对话人:
邹 翔 本报评论员
范嘉欣 江西日报评论员
邹翔: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再到苏轼夜泊写下《石钟山记》,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名篇,是江西省九江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写照,也是长江文化的缩影。怎样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中充分激活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现长江文化的魅力?
范嘉欣:传承利用的前提是保护好、研究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的建设,始终把保护好、研究好历史文化遗产放在第一位。比如,已入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重点项目的铜岭铜矿遗址,拥有3300余年历史。为了保护好我国青铜文明的重要历史遗存,九江市在出台遗址保护法规性文件的同时,对遗址保护区内的多家企业进行搬迁,解决了工业生产对遗址造成破坏的难题。九江市还开展了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课题研究,为保护和展示九江文脉提供了遵循。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能够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夯基固本。
邹翔: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不是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不是把它们锁在保险箱里秘不示人,最好的保护是让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契合城市气质、融入市民生活,文化产品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和喜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既是一项文化工程,也是一项便民惠民的民生工程。
范嘉欣:推动长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诗情画意融入山水风景,为沿线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正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项目建设的一大特色。每当夜幕降临,坐落于长江边的琵琶书屋都会迎来众多市民和游客。这个集阅读空间、茶饮品鉴、文创咖啡为一体的社会交流和文化消费中心,仅阅读空间就有1000多平方米,已成为九江市新的公共文化地标。游览琵琶亭,观赏大江东去的壮阔景象;漫步云中栈道,沉浸式体验浔阳江畔的文化意蕴;沿江绿道网络,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一条健身、游憩的理想线路……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最美长江岸线”,让历史场景随着城市发展一帧帧地“活”起来,就能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文化传承发展的事业中来。
邹翔: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一个重要原则是坚持特色发展,要发挥长江经济带沿线比较优势,努力推动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这就要求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特有风貌,坚决不搞大拆大建,同时要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范嘉欣:九江市具有“山、江、湖、城”共存的地域环境特色,存续了不同时期的多元城市历史风貌以及“因港而兴”的历史格局。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过程中,九江市采用“微改造”的“绣花”“织补”方式,既“还文物以尊严”,又“给街区以生命”,找到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之间的平衡点,让历史文化、历史建筑和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例如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完整保留了街区的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同时将街区周边的能仁寺等景区进行整合,并与学校、医院等社区公共资源有效连接,全方位展示了不同年代九江地区多元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色。“千年文化、串珠成链、创意重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独特魅力看得见、摸得着。
邹翔: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引导和支持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推进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提质增效,能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范嘉欣:文化和旅游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和旅游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凸显。今天的人们坐在琵琶亭的木桌前,通过数字技术就能与白居易月下对酌,来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运用现代科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还原了《琵琶行》的诗句场景,呈现白居易与江州的文化传奇。依托文化和旅游、文化与数字化等多业态融合发展,长江文化正变得可见、可感、可亲。展望未来,江西省将充分发挥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成为千年长江岸的文化新地标。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0日 09 版)
(责编:胡永秋、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