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9 09:33:21 来源: sp20241229
中新网 北京1月21日电 (记者 杜燕 徐婧)提升城市韧性,成为中国许多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今天开幕的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持续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言献策。
“韧性城市”是指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北京是全国首个把韧性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影响,作为超大城市的北京,面临新挑战。”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鲁安怀谈到,去年海河流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引发社会关注。建议北京适度提高规划防洪标准,补齐防洪基础设施短板。比如,对已建大中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和清淤扩容挖潜工程;疏挖平原骨干河道,加高加固堤防;加快重点蓄滞洪区规划建设和在建蓄滞洪区配套完善,持续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流域区域综合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同时,深入开展山洪、泥石流叠加情形下的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工作,持续提升防御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在他看来,加强防洪科普同样重要。他建议,在北京大中小幼校园设立“防洪科普”课堂,加强灾害防护演练,切实提高民众防洪减灾意识和能力。
民进中央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李昕建议,提高气象基础设施标准,加密复杂地形气象观测网,完善卫星雷达等多维立体监测体系;加强极端天气规律研究,加快研发更加精细化气象数值预报模式,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在极端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提升分区、分时段、分强度预报预警能力。同时,以灾后重建为契机,逐步退出易发山洪泥石流沟域、大坡度地形区域已有村居村民,并将山区乡村振兴、“百千工程”与气候韧性建设有机结合,着力将房山、门头沟等受灾区域打造成为气候韧性建设样板。
“建立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城市灾害监测探测一预报预警一应急处置安全管理综合体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傅志斌认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智能科技,采用大地感知、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城市灾害智能预警应急处置系统,建立北京市自然灾害防治科学探测、长效监测与实时预警技术体系和管控平台,提高超大城市防灾减灾、安全治理专业决策和应急指挥能力,以科技手段协助提升北京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增强城市韧性。
民革中央常委,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认为,构建好城市数据体系,是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基础。当前已经形成了很多数据要素,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数字鸿沟未有效弥合的问题依然存在。他认为,搭建数据体系,进一步满足社会各方需求和期待,形成智能化、个性化解决方案,将为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打好基础。同时,搭建好城市数据交互平台,是提升城市共治水平的核心。
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认为,现阶段,城市治理决策支持体系已不足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亟需以人居科学的视角进行整合创新。建议积极推动城市治理理念、技术和制度的协同创新,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形成专用大模型治理的有效范式,促进技术体系与治理体系的共同进化。
去年12月底,北京召开一场“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谈到,北京将编制“北京市韧性城市专项规划”,并将围绕旅游居住设施、医疗应急服务、物流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旅居以及多功能公共服务设施等5类设施,谋划建设一批“平急两用”项目,做好应急能力储备。
北京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院总规划师许槟认为,目前《北京建设用地功能混合使用指导意见(试行)》已出台,急需研究有利于绿色空间集约节约利用的管理办法,引导郊野公园合理承接城市功能。比如,在郊野公园“平急两用”的功能转换方面,对于应急避难场所、蓄滞洪区等安全韧性设施,平常可用于市民休闲游憩、文体娱乐或水林田草等功能混合和性质兼容的土地支持政策。
北京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风景园林师、中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宜夏也建议,将应急设施与公共服务、旅游服务功能相结合,推动防灾救灾设施的多用途化和可持续化。同时,在满足防火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将森林防火通道、瞭望塔等防火设施进行景观化处理,兼容风景道、徒步道、骑行道、观景塔等多种功能。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2023年底,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836公里,工作日日均客流量超千万人次,是首都城市安全、高效运转的生命线之一。来自教育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季节建议,建立健全“横纵多方位”的高效协同机制,制定韧性目标和标准;以韧性视角合理选择线路设防等级和制式,分圈层、分区、分类优化设计轨道线网;重点大客流风险的换乘站点,利用周边城市有机更新地块,实现站城一体化更新,提升关键节点和线网韧性。同时,建立轨道交通韧性评估体系,形成部门合力和自驱力,不断提升韧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治理水平。(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