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1:24:40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社 北京12月14日电 题:中国对外开放之路,不是来而不往的单行道
作者 于洪君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202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来,中国对内全面深化改革,对外持续扩大开放,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新经验,同时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如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发展时期。回首过去,着眼现实,展望未来,对中国对外开放事业,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基本认识。
第一,对外开放使“中国需要世界”与“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都采取对华孤立和封锁政策。受当时国际环境制约,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外交往与合作,只能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虽然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等重要思想,但外部环境不允许,打开国门搞建设的良好愿望无法实现。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中国对外交往与合作的选择余地相当有限。后来,随着国际环境愈加复杂和严峻,只能实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发展方式。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后,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了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发展大势,得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等科学认识和结论。
航拍深圳城市风光。陈文 摄依据这些新的认识和结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的战略决策。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与日本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全面调整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也正是从这时起,各种级别和类型的代表团纷纷出国,一批批专家学者到国外进修。境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产品、设备以及现代经济理念、管理手段进入中国。
对外开放后,中国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豁然开朗。对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特别是对发展差距的了解越来越全面、清醒、理性。同样,外部世界对新中国的了解,总体上看,也越来越客观、务实、包容。“中国需要世界”的新理念开始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世界需要中国”的新认知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上海外滩。王冈 摄第二,对外开放使“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成为时代进步的突出特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国家曾经利用苏东剧变和中国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实行所谓对华制裁。面对严峻局面,中国既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不动摇,又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进入21世纪后,中国成功加入了世贸组织。持续开放的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因此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参与全球治理、变革国际格局的力量源泉。
随着综合国力迅猛增长,中国的国际处境持续改善,对外开放的意志和决心进一步增强。中国不但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防扩散国际合作、国际反恐斗争、打击国际水盗、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同时还积极参与新一轮南南合作,成为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
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获得了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融合的宝贵机遇,同时也获得了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发展与安全利益的广阔空间。世界各国在中国找到了巨大的投资场所和消费市场,获得了超越制度分歧与价值观差异而共谋发展的现实前景。“两个需要”与“两个走向”此呼彼应,相互促进,成为冷战后世界发展进步的突出特点,也成为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引擎。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时,中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已居世界第一位,吸引外资多年处于世界前列,对外投资和企业走出去的规模进一步加大。中国已成为影响世界发展大势和国际力量对比的重要因素。在此形势下,中国也不断向世界传递信息:我们的对外开放,绝不仅仅是来而不往的单行道,而是与整个世界全面联动的双向道。
北京CBD。李桂荣 摄第三,对外开放使“中国影响世界”与“世界影响中国”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需要世界”与“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国际社会新共识,“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成为国际关系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通过自身发展深刻影响世界、世界因为剧烈变化而影响中国,自然而然地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发展大势。
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从来都是曲折而复杂的,对外开放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受意识形态差异、发展模式竞争、地缘战略博弈、大国关系复杂化的影响,质疑和否定中国对外开放的声音时有出现。有鉴于此,中国领导人明确表态,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敞开大门搞建设。
尤其在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殃及全球、反全球化逆流汹涌来袭的背景下,中国坚守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既定国策,公开承诺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加强产权保护,促进公开竞争,让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网。这令国际社会切实感受到,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敞开的。
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此后,中国实行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船舶在江苏省张家港永嘉集装箱码头泊位上装卸货物。施柏荣 摄第四,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同行、与时代同步”成为绝不动摇的坚定选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促进复苏需要共识与合作。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各国各方共享制度型开放机遇,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对外开放,必然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对内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高度统一的营商环境,对外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稳致远,通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图为会场外。杜洋 摄未来的对外开放自然也包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的内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示中华文明精髓,构建中国话语及叙事体系,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将成为中国与世界同行、与时代同步的重要内容。
显而易见,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都要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拓展互利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共赢合作的伙伴关系来推动落实;都要通过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扩大中华民族与人类社会根本利益的汇合点来实现。在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道路上,我们还要做出更多探索和努力。(完)
作者简介:
于洪君,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顿河罗斯托夫大学高访学者。曾任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中联部副部长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问题、世界政党政治、当代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现为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