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皇帝送给宋仁宗的亲笔画披露了什么秘密?|民族交往铸丹青之④

发布时间:2024-11-27 13:39:10 来源: sp20241127

  辽重熙九年(1040)秋,辽兴宗耶律宗真遣使至大宋都城汴京,在送给宋仁宗赵祯的礼品中有一份礼物格外令人瞩目——耶律宗真亲笔绘制的《千角鹿图》。35年前的澶渊之盟,奠定了宋辽多年和平融洽、礼尚往来的局面,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皇帝也经常遣使到宋廷,带来大量的礼物馈赠。

▲《契丹使朝聘图》。(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宋仁宗命人将画展示于皇家图书馆太清楼下,召群臣观赏。北国原始森林绚烂多姿的秋色打动了每一个人,一头头健壮机警的大角鹿在缤纷的秋树丛中时隐时现。

  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记载了这件事。

  书中记载:“兴宗以五幅屏画《千角鹿图》为献,旁题‘年月日御画’“,“辽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

  可惜已知的古代藏画中找不到《千角鹿图》。但有两幅作品因其画面内容与《千角鹿图》高度相似,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注意,这就是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丹枫呦鹿图》和《秋林群鹿图》。

▲《丹枫呦鹿图》。(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秋林群鹿图》。(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曾撰文说,辽兴宗那一年赠给宋仁宗一共五幅通景屏风画,《秋林群鹿图》为第二幅,《丹枫呦鹿图》为第四幅。而大陆古书画鉴定专家张珩早在1955年发表文章指出,这两件被分开装裱成挂轴的作品系同一屏风中的两幅。的确,现存两幅图画的尺寸极为相近,一幅纵118.4厘米,横63.8厘米;另一幅纵118.5厘米,横64.6厘米。

  为什么契丹族皇帝要送画给中原民族的皇帝?鹿对于契丹民族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不得不从宋太宗那一次高梁河边的溃败说起。

01

宋辽交兵之高梁河

  北宋开国之初,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赵光义可谓是寝食难安,朝思暮想。

  燕云十六州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正好在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的包裹之下,东边临大海,西边靠朔漠。两座山脉为华北平原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能够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一旦失去燕云地区,华北平原便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顺着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长驱直入。燕云十六州对于大宋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公元979年5月,宋太宗在刚刚平定北汉政权后,信心爆棚,未经休整准备就决定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今北京)。怎料辽国早有戒备之心,除已增派军力加强防务外,辽景宗耶律贤急调精骑从辽阳府长途驰援幽州。一部分辽军坚守幽州城,另一部分城外的增援部队佯装败退,引诱宋军至高梁河一带后将之三面包围。战斗胶着之际,御驾亲征的宋太宗不幸大腿中两箭,无法骑马,护从临时找来一辆驴车,掩护太宗南逃。宋军群龙无首,阵角大乱,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辽军追至涿州才停下。此次战役中止了大宋统一的步伐,在与辽国的军事对峙中开始处于守势。

02

澶渊之盟

  1004年秋,宋辽边境烽火重燃。辽圣宗耶律隆绪与实际掌权人萧太后以收复瓦桥关为由,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请之下被迫御驾亲征,北上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市西南)。辽国先锋统军萧挞凛恃勇至城下巡视,被宋军以伏驽射杀,辽军士气受重挫,遂生议和之心。宋军这边虽士气高涨,但赵恒心底一直藏着从父亲那里遗传下来的“高梁河后遗症”,只一心退让。

  这一次萧太后偕同皇帝亲征也是做好了可战可和的心理准备,在不利情势下,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暗中接洽北宋朝中关节。双方一拍即和,宋真宗委派殿直官曹利用前往辽营交涉议和具体事宜。经过双方反复拉锯,到了农历12月中,曹利用终于跟契丹人达成了协议。

  曹利用带着侍从疾驰而归,直奔南城去见皇上。赵恒此时正在用膳,曹利用只好门外止步。皇上的侍者知其使命,小声问曹利用:“答应给契丹人多少银子?”曹利用伸出三个手指。侍者会意,转身进殿,禀告皇上,陛下期盼的人完成使命回来了!赵恒连筷子都没放下,忙吩咐进来。一望见曹利用的神情,真宗就知道谈妥了,但究竟承诺给辽国多少钱,他心里没底。曹利用走之前曾问皇上底线是哪里,赵恒说只要不割地,“百万亦可”。宰相寇准送曹利用出城,说:“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首席谈判代表迎着皇上急切的目光,伸出三个手指头。真宗大惊:“300万!太多了,太多了”,曹利用赶紧申明:“是30万两”。真宗一听,长出了一口气:“才30万,这么少!你很会办事,很会办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8记载,曹利用最终许诺向辽国每年进献岁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于是,两国于第二年1月正式议和签字,互称兄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它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40余年的战争。最重要的是,此后两国大致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从整体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在宋真宗与辽圣宗统治时期,双方一直保持和睦友好的关系。据史书记载,双方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共达380次之多。有时辽国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辽圣宗也对宋真宗表现出了格外的友好之情。《契丹国志》上说,辽圣宗“诏汉儿(汉人)公事皆须体问南朝(宋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举止”。当辽圣宗发现国人有犯了宋真宗赵恒的名讳,当即令其改正。他对辽国境内的汉族也表现出关切与爱护。

  乾兴元年(1022),宋真宗驾崩,消息传来,辽圣宗“集番、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伤感之余,耶律隆绪还十分担心地对宰相吕德懋说:“吾闻侄帝(宋仁宗)圣年尚幼,必不知兄皇分义,恐为臣下所间,与吾违约矣。”不久,前来报哀的宋朝使臣薛贻廓传达了大宋朝野愿意继续保持友好的讯息后,辽圣宗才宽下心来。在他临终前,告诫儿子“无失朝廷信誓“。继任者辽兴宗耶律宗真继续与宋保持友好。

  这才会有辽兴宗将亲笔绘制的《千角鹿图》赠与宋仁宗的佳话。耶律宗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工诗词,善丹青,是辽朝有名望的山水花鸟画家,除了画鹿送给赵恒外,还送过亲笔画的鹅、鹰等,赵恒作飞白书以答谢,一时传为美谈。

03

呦鹿图上见深意

  将这两幅有可能从通屏《千角鹿图》上裁切下来的作品并排起来观看,最大的感受就是太像了,极像一幅大画上的两处局部。《千角鹿图》既然用了“千角”这个词,想必屏上绘有大量的鹿,以各种姿态出没在充满秋意的山林之中。我们今天称为《丹枫呦鹿图》和《秋林群鹿图》的两件作品,完全是后人给起的名字,并非原来名称。比如《秋林群鹿图》,清宫典籍记录的画上旧题“五代人秋林群鹿图”沿用至今;而《丹枫呦鹿图》应该源自《诗经·小雅·鹿鸣》一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两幅图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秋林群鹿图》中左首上方的雄鹿颔首恃角,后足用力蹬地,正准备与画外的对手较量;它身后紧跟一只雌鹿,也望向同样方向。另有雌鹿转身看向右侧。最靠外的3只卧在地上,头也齐刷刷地转向右侧,似乎被不远处的声音所吸引,竖耳倾听。下方三只或找食或观望。

  更为知名的《丹枫呦鹿图》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一是红叶树丛的取位正中,画面显稳定;二是鹿群的姿态统一,均随着头鹿望向左侧画外。这只头鹿位于画中部的最左侧,昂头挺立,神态自如。根据它身后有似要奔跑的鹿推测,这一群鹿应该听到了左侧传来的声音,摆出了某种警觉的架式。这一大片秋林,层次分明,红中裹绿,红外染黄。

  两幅画都属于绢本重彩绘画,画中树叶或明黄、或紫红,铺满了整个画布。树的主干部分先以墨绘,再勾勒层叠密聚的树叶,并依树的种类分别填染深浅不同的朱红、白粉、赭黄、淡墨、淡螺青等色,最后达到色彩斑斓的景象。画家凭借出色的写生功底,描绘出的鹿姿态各异。这两幅画整体色彩浓艳,呈现出极强的风格特点,好似西方油画中的表现主义。这的确有别于同时期的北宋写实山水画风貌,但却符合唐代青绿山水的审美习惯。有人指出两件作品采用了少见的满构图形式,与中原绘画差异极大。但两幅画很有可能是从一张大屏风画上裁切而来,这个满构图就不能以偏概全,作为绘制者的构图本意来衡量了。

  那么,为什么契丹人如此喜欢画鹿,而且特意将鹿图作为礼物送与宋朝呢?大致出于两点考虑:

  首先,对于辽国的建立者契丹人来说,鹿具有特殊的意义。《辽史·国语解》记载:辽人十分崇拜鹿的神灵——麃鹿神。每次出猎,必祭其神,祈求收获更多。这种信仰显然源自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在中国东北这一大片地域里,森林河流广布,生态丰富多样,鹿群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自古就有猎鹿的习俗,鹿也是人们重要的食物、衣物来源。辽国贵族尤其喜好猎鹿。据说,辽圣宗耶律隆绪曾因痴迷于狩猎而惰怠朝政,萧太后知道后,适时加以规劝。

  其次,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辽国皇帝当然十分懂得鹿对于中原民族的意义。“鹿“与”䘵“谐音,因此借此图上的群鹿,共祝两国福禄长春,友谊长存。

  此图还有一层深意,借鹿的警觉暗暗提醒对方,不要轻举妄动,轻启战端。马上民族与其他民族一样,遵守天地运行的规律,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之心。只有彼此尊重,互利互鉴,才能长久地和平相处。

04

渔猎中的生存意识

  契丹人的四季活动离不开渔猎,并逐渐形成森林民族的一种特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称为“四时捺钵”。捺钵一词为契丹语,意为行营、行宫。早期的辽代皇帝并不常年居住于京城,而是依季节的转换到不同的地方居住,进行春水、夏凉、秋山和坐冬活动,因而形成了四季捺钵制度。在活动中,辽国皇帝不仅亲自参与生产,还顺势进行政治活动。

  春水,侧重狩猎捕鱼;夏凉主要是为了避暑;秋山偏重于山林狩猎;坐冬,则是到气候温暖的地方过冬。其中的“春水”和“秋山”最为重要。“春捺钵“主要是到河湖中借助猛禽捕猎水鸟;”秋捺钵“则是进山射鹿猎虎。《丹枫呦鹿图》和《秋林群鹿图》生动地反映了”秋捺钵“时的风景。

  在同样的地域崛起的女真人,灭辽之后,不但保留了“四时捺钵”制度,还将其中的“春水”与“秋山”结合本民族狩猎的特点加以完善,形成了春季以海东青捕天鹅为主、秋季以山林猎兽为主的捕猎活动。这些均在各大博物馆收藏的辽金时期的玉雕上体现出来。

  “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

▲金代留皮俏色卧鹿纹秋山玉 国家博物馆藏。 ▲金代留皮俏色立鹿纹秋山玉 国家博物馆藏。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监制 | 王翔宇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琪 才丽媛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