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诗以歌”为中国音乐注入经典基因

发布时间:2025-01-07 15:00:37 来源: sp20250107

原标题:“和诗以歌”为中国音乐注入经典基因

近年来,持续更新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为观众奉献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作品。该节目通过“和诗以歌”(即“以歌唱诗”)的形式,让中国古诗词因新的音乐律动而更加鲜活,也让中国音乐在与古诗词的碰撞中擦出了别样火花。

中国古诗词历来有“入乐歌唱”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墨子 公孟》记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回顾近现代中国音乐史,古典诗词造就的现当代经典音乐数不胜数。“和诗以歌”的传统在音乐界得以延续,一定程度上为中国音乐注入了经典基因。

“诗乐交融”开辟中国艺术歌曲先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1920年,作曲家青主在德国留学期间,以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歌词创作的《大江东去》,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

彼时的中国近现代音乐还在起步阶段,作曲较为落后。大部分音乐人仍处于音乐创作的初级阶段,运用外国曲调填写中文歌词,以满足当时音乐课堂教学需求,即“学堂乐歌”创作。

面对这种局面,青主从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采用西方作曲技法为中国古诗词谱曲,这一创举开辟了中国原创艺术歌曲的先河,为艺术歌曲“中国化”奠定基础。可以说,青主是近现代中国“和诗以歌”的第一人。也可以说,“和诗以歌”让中国原创音乐步入了新阶段。这时的“诗乐交融”,使古诗词从古代无固定节拍与音律的即兴“吟唱”转型为有固定节拍与音律的“歌唱”。该作品历经百年仍在音乐专业教学、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

青主的成功实践带来了“诗歌合韵、歌咏诗意”传统的回归。紧随其后诞生的《我住长江头》《花非花》《点绛唇·赋登楼》等作品,传唱至今,也成为中国原创音乐的经典之作。近些年,上海音乐学院发行的《中国艺术歌曲16首》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推广到国际舞台,《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点绛唇·赋登楼》均在16首之列。其中,还有外国歌手在国际歌唱比赛中,演唱《花非花》,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卓越的艺术水准,以及在国际音乐领域的影响力。

“流行+古诗词”在人们心田播下“以歌唱诗”的种子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歌曲《在水一方》曾经风靡一时,长久以来一直是备受人们推崇的经典之作。该作品歌词取材于《诗经》中的《秦风·蒹葭》,旋律动听,歌词意浓,让人回味无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中国古诗词歌曲紧随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浪潮步入了繁荣时期。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音乐市场的扩大为流行音乐注入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魅力,“流行+古诗词”吸引了众多音乐人,“以歌唱诗”成为潮流。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作词人才储备和原创歌词文学性方面存在欠缺,使得不少作曲人将目光转向传统古诗词。古诗词独特的平仄押韵和音调语感与作曲技术相得益彰,作曲家们将这些特性注入朴实感人的旋律中,真情流露,由此孕育了大量“情歌”风格的古诗词歌曲。例如,《但愿人长久》歌词改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歌词源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新鸳鸯蝴蝶梦》选用了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主要有两种手法:一是为古诗词原词谱写旋律,代表作品有《但愿人长久》《独上西楼》《滚滚长江东逝水》《满江红》等;二是基于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进行现代语言改编并谱曲,代表作品有《在水一方》《梅花三弄》《新鸳鸯蝴蝶梦》《涛声依旧》《青青河边草》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古诗词歌曲创作呈现井喷之势,对中国原创音乐迎来黄金期功不可没。

伴随着广播、电视等发展、普及,那些动听的音乐作品通过各种途径走进千家万户,“以歌唱诗”的音乐形式影响了几代人。直到今天,想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经典诗词,很多人脑海中依然会响起熟悉的旋律。那些经典古诗词歌曲,在人们心田播下的“以歌唱诗”的种子,如今已经开花结果。

新媒介助推古诗词歌曲迈向新台阶

不久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巡演”首场音乐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从诗经到元曲,18首古诗词以原文配新乐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让现代人借助原创音乐感受古典诗词之韵味,在吟唱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在这场音乐会上,近年来最热门的古诗词歌曲之一《凤求凰》再次被唱响,引起了不小轰动。据了解,由武汉音乐学院余惠承教授演唱的《凤求凰》,以民族唱法演绎汉代司马相如为求爱卓文君所作的名赋。这首歌曲横空出世后,不仅被列为声乐教学曲目,还迅速传播至俄罗斯、韩国、波兰等国外音乐院校,吸引了专业与业余音乐人士的广泛传唱。当前,该作品在网络平台上的点击量已超过159亿人次。一首歌曲能够触达如此多人,离不开古诗词的经典魅力、优美的曲调韵律以及歌唱家的表现力,但是更重要的还得益于新媒介的发展。

运用数字科技助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与传播已是大势所趋。如今,音乐作曲技法与唱腔设计不断演进,将古今音乐元素融合得更加深入,使古诗词歌曲与戏腔、原生态、说唱、民乐、摇滚等元素融合,在MIDI音乐技术加持下,和声、配器、演唱等艺术表达更贴合当今时代的审美特征。这种创新不仅注重古典精髓的保留,同时赋予了古诗词更生动、更具现代气息的音乐表现形式。例如,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就通过电视媒介与网络平台相结合,将“声光电”舞台艺术与歌唱融合,根据不同诗词风格调整中西结合的乐队编制,展现“以歌唱诗”的独特魅力。节目不仅有“经典传唱人”献唱,而且还有文学专家现场解读诗词的文化蕴含,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验,使古诗词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同时,节目发挥音乐人与诗词专家的合力,推出更多适宜传唱的音乐精品,并借力全媒体传播矩阵,让一首首古诗词歌曲触达更多海内外观众。

数字科技让跨界融合变得更加容易,让音乐呈现方式更加多元。越是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提防过于依赖科技,盲目追求花哨的表面。很多经典古诗词歌曲之所以能够直击人心,传唱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古诗词与曲调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因此,在数字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下,“和诗以歌”的创作,既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更要从内容上下功夫,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只有好听的歌曲才有生命力,才能深入人心。

(作者:陈凯,系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中南地区民族艺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