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宜居宜业 杭州乘“数”而上

发布时间:2024-11-25 00:07:25 来源: sp20241125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前不久,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巨型数字人高擎火炬踏浪而来,携手运动员点燃主火炬,令人印象深刻。这是“数字之城”杭州送给世界的惊喜和浪漫。近年来,“数字杭州”建设次第花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千行百业,让更多人共享数字红利。与此同时,还景于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杭州描绘的新图景,也使这座城市成了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乘“数”而上 城市更聪明

  身处互联网时代,数据将城市的角角落落交互在一起。在杭州,目之所及皆为数字化场景,“扫码乘车”可以到达任何想去游玩的景点,“浙里办”让百姓办事“一次不跑”,随时使用“电子社保卡”实现全程数字化就医……每一项数字技术的应用,都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温暖。而这些改变的背后,是城市大脑的高速运转。

  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一面面数字屏幕记录着杭州的城市管理、交通运行、政务服务等情况。比如,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实施“一路一策”,采取信号配时、流量调控、潮汐车道、可变车道等方式,47条慢速道路已全部提速至20公里/小时以上。又如,在居家助老方面,于全国首创养老服务电子津贴制度,有效避免传统纸质消费券发放、结算的繁琐过程,杜绝转让、售卖等现象,真正让老年人获益。

  为什么城市大脑会诞生在杭州?浙江省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傅卫权介绍,一是得益于“数字浙江”的顶层设计,二是杭州有很多数字化企业,三是杭州市民有很强的数字化意识,接受度比较高。

  据了解,杭州城市大脑作为“数字浙江”的具体实践,如今正从“治堵、治城、治疫”1.0版迭代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治理“一网共治”的2.0版。“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迭代升级,全面拥抱人工智能,不断提升城市大脑的智能化水平,在提升智慧城市能级上再突破。”傅卫权说。

  城市大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带动了智慧城市数字产业发展。数据显示,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近30%。尽管如此,这座城市还在悄悄谋划着数字经济的“二次爆发”。

  2022年10月,“中国视谷”在杭州萧山湘湖战略起笔,以视觉智能这一新兴产业为核心,吸引着更多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技术的企业。如果说,人们通过视觉看到了诗和远方,那么,整个制造业通过机器视觉智能则看到了“未来视界”。

  走进位于“中国视谷”核心区的新华三未来工厂,听不到机器轰隆声,看不到漫天粉尘和忙碌的工人,“聪明”的工厂已经能自己干活了,产线上机械臂翻转挥舞、AGV小车灵活穿梭……这些科技感十足的智造场景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在未来工厂,人已经很少参与生产过程,而未来,人会更少地参与生产。

  2021年,杭州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未来工厂”的若干意见》,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牵手。目前,杭州视觉智能核心产业整体规模已超过6000亿元。在“中国视谷”窗口园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已有18个,总投资达161亿元,集聚了先临三维、紫光恒越等一批优势企业,产业链集群创新协作生态圈逐步形成,它们正成为引领杭州制造转型发展的新力量。

  金玉成碧 西溪且留下

  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必定是颜值与产值齐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杭州城西北方,有“天堂绿肺”之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历史上,西溪湿地“梵、隐、俗、闲、野”的独到风光和气质曾令无数名人雅士挂怀。据史料记载,宋高宗赵构看见西溪美景时,不禁赞叹道:“西溪且留下。”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过度开发建设,这里曾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路边散布着企业厂房,杂乱民居点缀其间。如何让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如何让民生需求兼顾自然?这些问题亟待作答。

  2003年9月,杭州市启动实施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年来,西溪湿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引水入城、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生物治理等措施相继落地。终于,水清浅,鱼潜底,悠悠鸟鸣来。至2022年底,与2005年所录数据相比,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新增了518种,昆虫增加了434种,鸟类增加了134种,这里已成为飞鸟、鱼类、昆虫和草木的天堂。

  特别是,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利用,西溪模式即“POD”(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广为人知,概括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具体来说,这就是一种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形成湿地公园“金镶玉”的组团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的发展。

  “现在,西溪湿地已成为杭州市民共享的一个绿色空间,已成为人们的游玩休憩之处。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把水治理好,保护好湿地,提升生物多样性。”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湿地保护科科长张巧玲说。

  据了解,在管理方面,西溪湿地还注重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的应用,建成了“星—空—地”(卫星遥感、低空监测、地面监测)融合的西溪湿地“生态大脑”,从而让湿地变得更“聪明”。

  春有微波如皱,夏有一池芙蕖,秋有火柿映波,冬有曲水寻梅。今天的西溪,一堤一水、一草一木,都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自2005年开园以来,西溪湿地已累计服务游客550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24亿元,形成了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了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烟火藏诗意,共富在家乡,令人再叹“西溪且留下”。(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 年巍 王岩)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