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遇鉴|中国万里长城,被世界认可的“Great”!

发布时间:2024-11-27 14:11:15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网 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王诗尧)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如今放眼望去满目皆是“各国好汉排排站”。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正式推出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世界各地游客到访中国提供了便利。作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的长城,自然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海外游客,一时间“各国好汉”齐聚长城,好不热闹。

资料图为美国青年在慕田峪长城好汉坡前拍照留念。 中新社 记者 陈芳婷 摄

  这个外国人口中的“The Great Wall”,究竟有多“Great”?

  你知道中国人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就提到了长城吗?“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意思是“跨越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听到中国的声音,时间是1987年9月。

  同一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获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乡亲们的回信中指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为边防安定、开发屯田、保护通信、商旅等起到巨大作用。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长城”的称呼不同。西周时称为列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称方城,齐国称长城;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称为塞;金代称为界壕;元代称为成吉思汗边墙;明代则称为边墙。

  虽然“长城”的称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已经出现,唐代史书也有“长城”这一名词,但是长城的概念直到近代才得以统一。

资料图:壮美的金山岭长城,浩荡的云海,构成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王占山 摄

  历史上,中国曾先后于秦朝、汉朝、明朝三次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秦汉之间相隔88年,汉明之间相隔1575年。

  长城号称“万里”,但总长度却不止有1万里。根据有着“中国长城第一人”之称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研究资料显示,秦、汉、明等朝代都修建长城,若是把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10万里以上。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长城。

  2016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中国长城保护报告》,认定历代长城墙壕遗存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其中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

  中国长城历史悠久,知名度享誉国内外。据统计,已有数百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登临过八达岭长城,他们在惊叹这座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的同时,也以各种方式向世界讲述着长城故事。

资料图为八达岭长城游客络绎不绝。 中新社 发 湛超越 摄

  第一位登上中国长城的外国领导人是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1954年10月,他在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陪同下,游览了八达岭长城。

  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携夫人一起登上长城,后来他在回忆录中留下一段有关长城的文字——“虽然在照片和电影看过,但亲身目睹长城,依然相当壮观。站在那里看长城两头消失在群山之间,那种心情此刻我无法言表。中国就像这座长城,伟大而深远。”

  2023年,智利总统加夫列尔·博里奇应邀访华。从小对长城向往不已的博里奇,一到北京便前往长城。随后如愿登上慕田峪长城的博里奇,被长城宏伟壮观的景象所震撼,他在留言簿上写道:“我很荣幸代表智利人民参观这座长城,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历史上的和平使命,今天也象征着不同民族与自然的相遇。我们尊重它的历史和未来。”

  长城是和平的象征,一砖一石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和平愿望。有专家表示,从根本上来说,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守。从中国传统文化上来讲,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求同存异、文化包容、共同发展等理念,自古以来就熔铸在中华民族血液之中。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和平年代,长城文化依然会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不断鼓舞着中华民族奋勇向前。(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