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刻板印象 女性同样“理”所当然

发布时间:2024-11-27 21:49:32 来源: sp20241127

  拒绝刻板印象 女性同样“理”所当然

  多位顶尖科学家呼吁各方努力为女性科研工作者“松绑”

  2023年诺贝尔奖涌现了4位女性获奖者,在诺奖历史上含“她”量颇高。这也让昨天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她”论坛多了几分喜悦。

  亮相论坛的多位世界顶尖女性科学家优雅、知性,她们纷纷高兴地表示:虽然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占比仍然不高,但是,“她力量”越来越受到关注了!“男女生理差异让男性更理性、女性更感性,但这样的差别只是让他们处理事务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千万不要把这种‘不同’变成‘偏见’,给女性贴上理科不好、不适合科学等‘刻板标签’。女性同样可以‘理’所当然,在科学领域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多些自信

  变“我害怕”为“我能做”

  “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是有天赋的。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我们都需要找到这样的天赋。”8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原理事长、欧亚科学院院士匡廷云是现场最年长的分享者。台上的她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衣着时髦,头发也仔细地烫染打理过。台下的他们,不仅被这位“她偶像”耄耋之年风采依旧打动,更为她长达60多年在光合作用领域持续耕耘的学术故事所感动。这几年,匡廷云一直在和中晚期乳腺癌抗争。2019年,她接受了两次癌症手术,出院后很快重回工作岗位。“我想和大家分享玛丽·居里曾说过的话,生活对我们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但是那又怎样呢?我们必须要有毅力,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信心。”

  当匡廷云结束她的演讲,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上台抱住了匡廷云(见右图 本报记者 陶磊 摄),连连惊叹:如此高龄的匡院士“太令人惊讶了”!在场的每一位科学研究者、青年学者、大学生也感叹不已,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女性要更自信!”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说,科学需要男性,更需要女性,多元化发展中女性的智慧与力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首先,女性要克服信心差异,要从‘我害怕’转变为‘我能做所有事’。其次,要从‘我能做’变为‘我们能做’,通过匡院士这样的榜样力量,激励更多女性。”

  “女性成为医者、科学家、管理者后,让人看到温柔与坚强、感性与思辨的碰撞与融合。这些品质在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部长乔杰说。

  少些偏见

  多管齐下给予支持

  “女性似乎不适合做科研。”“女性更容易被家庭牵绊。”时至今日,社会上还有这样的偏见,一些女性自己也会对科学研究有“刻板印象”,觉得那是更适合男性从事的领域。“刻板印象的偏见,最终会影响自我延续的闭环,让她们无法进一步深造,无法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说,数字时代为妇女和女童赋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技术进步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加剧了对女性权利和福祉的威胁。“在相关技术的创造、使用和监管方面,女性的代表性仍然不足。女性不仅使用数字服务机会更少,或很难进入与科技相关的职业,甚至有可能面临网络骚扰和暴力。”

  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琳妮·马奎特教授一直在努力促进妇女参与科学,2003年她创立了“女性科学研究生”项目,解决科学领域的女性人才流失问题。马奎特说,改变阻碍女性参与的观念和偏见,需要家庭、课堂、学术圈、行业界等多管齐下,支持性别平等,还包括了机制的完善、措施的出台等。“比如,在就业岗位上实行性别配额,增加理工科方面的女性领导人数;增加儿童保育方面的公共支出,设置女性配偶的灵活陪产假等,来缓解女性科学工作者生育孩子后的流失问题,消除理工科领域的结构性不平等。”

  “男性为家庭多作贡献,支持太太的研究,说不定能让自己的工作更高效!”论坛上“唯二”的男嘉宾、199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贝里教授风趣地说,他的两个孩子都是自己在办公室带大的。“当时,确实是我学术生涯非常高产的一个阶段,所以我强烈推荐给其他男同胞。”

  (本报记者 马丹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