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让黑土地焕发活力

发布时间:2024-11-28 01:07:07 来源: sp20241128

东北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将继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四省区将通过免耕少耕播种等多种模式,开展保护性耕作1亿亩,加快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侵蚀防治。

筑牢黑土地保护的“硬支撑”

在黑土地保护工程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一项关键任务。“这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还是防止土壤侵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为此,各地正在加快推进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逄焕成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灌溉设施的完善是重中之重。“各地在黑土地保护工程中,新建和改造了一批灌溉设施,包括水库、泵站、渠道等,以确保农田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效率。”逄焕成说。

田间道路和排水系统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铺设田间道路可方便农业机械进出田间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排水系统的建设则有助于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土壤盐碱化和渍害的发生。”逄焕成介绍。

此外,农田防护林的建设也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抚育防护林,风蚀、水蚀等自然因素对农田的侵害可有效降低,黑土地的生态环境将得到保护。”逄焕成说。

为土壤侵蚀防治注入“软内涵”

黑土地保护工程广泛应用了一系列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为有效防治土壤侵蚀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使土壤侵蚀情况得以实时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可提供区域土壤侵蚀实时影像与大数据,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逄焕成说。

逄焕成介绍,土壤侵蚀模型的开发和应用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模型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预测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指导。

此外,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也为土壤侵蚀防治开辟了新途径。秸秆颗粒化还田、种植绿肥作物、接种微生物菌剂等技术的应用,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秸秆颗粒化高量还田技术有望成为遏制黑土地退化、在较短时间内使黑土地‘由黄返黑’的人为干预培肥有效手段。”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告诉记者,该技术农机农艺融合度好,田间作业效率高,是一条“用中有养,以养促用,用养结合,用中强养”的培肥增产新路子。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科技手段防治土壤侵蚀,正让黑土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黑土地保护工程的推进和相关科技成果的涌现,黑土地将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逄焕成表示。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