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变绿洲 绿洲变“金山”(新气象 新作为)

发布时间:2024-11-25 16:49:22 来源: sp20241125

  图①:黄河中卫段的湿地里,候鸟展翅飞翔。   马 德摄   图②:中卫市香山湖湿地公园。   图③:在中卫市沙坡头区,黄河“大拐弯”与腾格里沙漠构成了一幅壮丽图景。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由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供图)

  “你晓得,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弯哎,几十几只那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艄公哟,把船来搬……”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黄河边的羊皮筏子上,船夫清亮的歌声让游客沉醉。

  中卫地处黄河前套之首,穿城而过的黄河流经市域182公里,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中卫市在统筹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截至2023年末,黄河中卫段总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优,劣Ⅴ类水体清零;全年完成营造林17.623万亩;188万亩沙丘已治理170万亩,剩余18万亩主要用于发展旅游、光伏产业,北部防沙治沙屏障持续巩固。

 

  一群归鸟,见证黄河生态向好

  轻轻勾勒几笔,一只正在觅食的红嘴鸥就跃然纸上。“这两年环境好了,不光有红嘴鸥,还有鹤鹬、金眶鸻等。”临近黄昏,黄河边上的香山湖湿地公园一片湖光树影,中卫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巡查员王春媛一边用望远镜观察鸟类,一边仔细作画,“每多一种鸟,我就记录一种,这两年下来,已经有五六张画了。”

  香山湖湿地公园,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城区南郊,是黄河流经宁夏后造就的第一块湿地。由于离市区近,过去河道污染严重,同时,过度捕鱼和农田占用湿地,也让两岸的生态急剧恶化。近几年,通过实施退渔还湖、退田还湿,黄河两岸的河湖水系得以自然连通,湿地生态功能和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如今,从空中俯瞰香山湖湿地公园,碧水荡漾,绿树成荫,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环境改善,候鸟也频频过来“打卡”。2021年,香山湖湿地公园仅人工监测,就发现湿地水鸟累计52种6500余只,湿地鸟类数量及种类逐年增加。

  踩着泥土松软的堤岸,王春媛放下望远镜,指向湖面。远处,雪白的天鹅正歪头梳理着羽毛。“这几年,我们实施湖长制,加强水环境保护,畅通了水系流通,改善了水质,又花大力气修复湿地公园内水生、陆生植被。你看,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环境,鸟儿就都回来了。”王春媛说。

  为了加强滩区治理,中卫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打击侵占河湖沟道、破坏河湖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加大滩区生态修复和岸线保护,疏通、连接沿河沟湖等水系,加强水质提升和生态修补,推进滩区退耕还湿还草,打造黄河两岸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畅、调控自如的河道生态。

  “滨水带生态修复计划修复面积1626.87亩;河心滩生态修复20处,退耕还湿还草面积1197.67亩……”中卫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服务中心主任王学贤说,“今后5年内,中卫还要再设计种植经济林面积7316亩,种植生态林17070亩,为的就是打造黄河堤岸生态屏障。”

  近年来,中卫市遵循“优先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初步形成了以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湿地保护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出现了一批水不断流、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湿地景观,生态效益持续彰显。

  数张照片,记录南华群山蝶变

  一场大雪让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银装素裹。

  南华山保护区位于中卫市海原县境内,总面积为20121公顷,是宁夏中南部地区的“绿色水塔”和“天然氧吧”,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在保护区巡林点,靠着炉火,海原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工作人员李进兴拿出3张照片给记者看。这3张照片分别拍摄于1989年、1998年、2006年的夏天,见证了南华山变绿的过程。

  时间回到1985年。当年,李进兴被调到海原县一个乡镇的农科站工作。家在县城,工作在乡镇,李进兴每周往返于两地,必经之地是南华山。

  “走进南华山,一眼望去,光秃秃的,树木稀少,春天黄沙弥漫。”李进兴说,乱垦乱伐、过度放牧,造成南华山地表裸露、水土流失、雨量减少、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那时,他拍下了第一张照片。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海原县在南华山实施水源涵养的人工促进生态修复工作,但工作一度困难重重。

  “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职工田风义说,路不通、缺水,种树难;同时,植树不科学,树难活;此外,人为的破坏也是树难活的原因之一。

  找到问题后,田风义与三位技术员制定了“先山下,后山上”“先修路,后整地,再造林”的思路,科学规划、合理种植,破解了难题。1994年,南华山水源涵养林工程顺利实施。

  1998年夏天,李进兴带着相机,站在1989年夏天拍照的位置,按下快门,拍下了见证南华山变化的第二张照片。

  种活了树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我们前面种,牛羊在后面吃。种树不保护,等于白劳动。”田风义说。海原县成立了宣传队和护林队,对养殖户在南华山放牧行为进行规范。

  1999年,海原县实施退人还山工程,陆续对南华山保护区核心区429户居民1889人进行了生态移民整村搬迁。2003年5月,宁夏全境实施封山禁牧,牛羊进圈,退耕还林。至此,南华山被彻底保护起来。

  30多年来,南华山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10%,提升到了30.37%,植被覆盖度达95%以上。

  “我找到了以前拍照的地方,但是已看不清那座红房子。”2006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李进兴再一次拿上相机去了南华山。李进兴说的“红房子”,即五桥沟管理站的红瓦房子。它已淹没在了森林里。对着红房子的位置,李进兴按下了相机快门。

  步履不停,保护仍在路上,今年,南华山保护区管理处立足适地适树和近自然原则,人工促进生态修复面积5万亩,共栽植云杉、白桦、文冠果、刺玫等乔灌木236万余株。

  “功成不必有我,功成必定有我,李进兴的3张照片是南华山生态变好的佐证。”田风义说,30多年了,一批南华山林业人退休了,但新的力量补充进来。“现如今树苗上山,还能无人机转运。以前一些无法送达树苗的地方,也能种树了。我们相约,10年后再来一趟,拍张照,再来看看那时的南华山!”

  万亩牧场,谱写沙漠治理新篇

  中卫市还有广阔的腾格里沙漠。从“治沙”到“用沙”,向沙漠要土地,从沙漠得效益,成为中卫生态建设的一大主题。

  走进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中卫市沐沙牧场,杨树、旱柳、刺槐等防风固沙林带环绕四周,枣树、桃树装扮其中,近2.7万头奶牛在棚里悠然散步,一派田园牧歌景致。在牧场旁边,数座裸露的巨大沙丘提醒着观光者,这里曾经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经过7年时间,沐沙牧场改造沙漠近万亩。昔日数十米高的流动沙丘经过治理,变身饲草、玉米种植基地,成了“奶牛乐园”。“在沙漠上建牧场,不仅能治沙,还能降低奶牛患病的风险。”宁夏中卫市沐沙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飞说,沙漠气候干燥、通风好,沙子清洁干净,病虫害少,奶牛卧在上面特别舒适。

  在沐沙牧场,“循环经济”是一大特色。奶牛产生的优质肥料可以增加土壤养分,为原有的沙地铺上一层厚厚的腐殖质。同时,在沙地里拌上粪便发酵加工后的有机肥料,可以种玉米、牧草,给奶牛提供饲料。

  “没想到,只需要用水加牛粪,竟然就能让沙地变成良田。”杨飞遥望牧场,下一步,他打算在牧场的沙丘中央造人工湖,并利用沙丘打造滑沙娱乐场地,在牧场中建设旅游基地。“原料—产品—废物—原料,农业形成有机循环,现在还能发展旅游,利润空间更大了。”杨飞说。

  “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这样的发展之路,让曾是不毛之地的腾格里沙漠建起了绿色防沙带和绿色产业带,使中卫市北部沙区的近150万亩沙地得到利用治理,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山”的转变。

  在沙坡头旅游景区,治沙后在绿洲中剩余的巨大沙坡,成为“滑沙圣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沙漠里还建起了一座巨型的五角星建筑——沙漠星星酒店。“这里是牛郎星,这是织女星。你看,牛郎挑着扁担,两边的小星星是河鼓一和河鼓三,传说中是牛郎和织女的孩子。”夜幕降临,沙漠星星酒店万籁俱寂,抬头望天,漫天繁星闪烁,观星师宋辉峰拿着激光笔,向住客介绍天边的星辰。“腾格里沙漠全年晴朗天气超300天,又远离城市,周围没有任何光污染,是最理想的观星场所。‘沙漠游’与‘星空游’的结合,星星酒店如今得到了更多关注,在旅游旺季一房难求。”宋辉峰说。

  “作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排头兵’,中卫将坚定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持源头防治、系统施治、长效管治,加快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让中卫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中卫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张利说。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