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3:30:27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社 云南德宏10月30日电 题:共同致富之路“跨越”中缅边境
中新社 记者 缪超
“蚕室要干燥、通风,桑叶应新鲜、干净。”姚永留在10亩土地上种桑养蚕9年,对这项中国古人创造的农业技术十分熟稔。精心照料蚕蛹至结茧,每年可为他家带来6万元(人民币,下同)收入。
姚永留居住在位于中国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的龙安村,一山之隔,便是缅甸克钦邦。“缅甸那边的农民也在种桑养蚕。”
丝绸一直是欧美奢侈品牌及国际百货公司的“座上宾”。近年来,部分丝绸企业将目光投向土地广袤、劳动力丰富的中缅边境地区。
10月18日,中缅边境德宏州陇川县一家生丝企业内的工人正在挑选蚕茧。 李嘉娴 摄2014年,中国山东省一家丝绸企业到陇川县投资,开办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将蚕茧制成生丝销往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经过9年的种桑养蚕技术推广,目前陇川县种植桑树5.3万亩,养蚕户达2053户。2022年,生产鲜茧808吨,蚕农销售收入3436万元,户均养蚕收入1.67万元。
记者走进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650名工人中90%来自缅甸。25岁的缅籍工人英明乌(音译)今年4月到此工作,“工厂包吃包住,月工资2000元,在缅甸我现在算高收入人群了。”
10月18日,中缅边境德宏州陇川县一家生丝企业里的缅甸籍工人正在工作。 李嘉娴 摄英明乌之所以到中国生丝工厂工作,是因为他家里也种桑养蚕,“就是这家中国工厂派技术指导员到缅甸,教会我们在自家土地上种桑养蚕,每年收入1万多元。”
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涛告诉记者,近些年欧洲对生丝需求量猛增,导致公司蚕茧原料缺口巨大,他们已在缅甸引导近3000农户种桑养蚕,面积约有3万亩,“其中部分土地,之前是罂粟田。”
小小桑蚕在中缅边境“剥茧抽丝”,不仅替代了罂粟种植,也创造出一条两国民众共同致富之路。
10月17日,中缅边境德宏州芒海镇的辣椒田。 李嘉娴 摄距离龙安村100多公里,芒市芒海镇的赖南村,与缅甸勐古一河之隔。这里的小辣椒也不甘落后,种植面积正在中缅界河两岸的田地里扩大。
“这些辣椒属于工业辣椒,是制作船漆、化妆品、防狼喷雾等产品的原料。”赖南村委会主任欧延发说,芒海镇生产的辣椒在四川、广东供不应求,已成为当地农户重要收入来源。
为提高辣椒附加值,赖南村建设了辣椒烘干厂,建成大棚辣椒育苗科技示范基地。今年,该村将辣椒苗提供给界河对面的缅甸农户种植,回购辣椒时再扣除苗钱。
10月17日,中缅边境德宏州芒海镇的一家辣椒烘干厂。 李嘉娴 摄中缅边境历来通婚频繁,“胞波”情谊深厚。欧延发的姨妈家就在界河对面,“以前姨妈家只会种水稻和玉米,仅能解决温饱。今年,她家试种了2亩辣椒,收入了6000元。”目前,缅甸勐古的辣椒种植面积已有140亩,并还在继续扩大。
如今,芒海镇正在推广“辣椒与百香果套种”新模式,预计每亩土地每年的辣椒产量约1吨、百香果产量约2吨。
“一亩土地,两份收入。”欧延发说,待这一新模式在芒海镇运行成熟,他们将向勐古的亲戚推荐。(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