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09:02:41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网 天津3月5日电 题:“猎手”铁警赵锟:铁道线上的破案“导航仪”
作者 周亚强 魏姮
“这就像是一场狩猎,充满了智慧和挑战。我们奔走于错综复杂的案发现场,让证据说话,让真相发声。”
2024年春运3月5日落幕。在这场预计超84亿人次跨区域流动的“超级客流”中,有一群“隐形战士”,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从细微痕迹中解开“沉默密码”,默默守护着万千旅客的“平安路”。
图为北京铁路公安局天津公安处刑事技术支队民警赵锟。受访者供图40岁的赵锟是北京铁路公安局天津公安处刑事技术支队民警,同时也是一名痕迹检验专业工程师。相较于铁路公安部门其他岗位,赵锟所从事的工作专业而神秘,虽没有抓捕现场、打击犯罪的惊险场景,却能够让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开口说话”。
“每一个犯罪现场,都是嫌疑人给我们布下的一道谜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像猎人那样寻迹觅踪,快,稳,准!让犯罪分子无所遁形。”在赵锟看来,不管犯罪嫌疑人如何狡猾,都会在现场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很多时候虽然破题会像“大海捞针”一样,但却容不得丝毫马虎,“任何疏忽都有可能是在纵容犯罪。”
赵锟告诉记者,有一次,天津铁路公安处辖区内一段废弃的铁路线路上发生一起盗窃案件,犯罪嫌疑人用切轨机盗割钢轨十余米。此时正值严冬,电线上的水滴已经结了冰。赶到现场勘察测量时,他和其他同事的手脚都冻麻了,牙床也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
从中心现场、出入道和外围现场不同的区域内,赵锟蹲在地上,一点点勘验,一点点收集,和同事展开了“地毯式”搜寻。回到支队时已经是半夜,他顾不上休息和吃饭,连夜对所提取的一件件物证进行处理,并在处理完毕后将其分类送至物证鉴定中心。
经鉴定,在送检的物证中发现一名犯罪嫌疑人的痕迹,此人曾在2014年因盗窃案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过。至此,该起钢轨盗割案的嫌疑人被成功锁定,从发案到锁定嫌疑人仅用了42个小时。
图为北京铁路公安局天津公安处刑事技术支队民警赵锟。受访者供图长期的刑事技术工作,让赵锟在侦查意识上细致与敏锐兼具,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十余年来,他参与勘查各类案事件现场600余起,一根发丝、一滴血迹、一个指纹、一枚鞋印,都难逃他的“法眼”。
一次,天津西站派出所管辖的陈塘庄货场一个宿舍内发生了一起盗窃案。案发现场没有监控设备,且发案后失主和其他人员先后多次进入现场,给现场勘验、寻找物证造成了很大困难。
通过对失主及其舍友进行询问,赵锟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还原了现场原始状态,并利用技术手段模拟了犯罪嫌疑人的行动轨迹。
在勘验中,赵锟提取到了一枚不太明显的鞋印,鞋印所处的位置异常奇怪,不像是失主及其舍友遗留下来的。在对现场所有人员的鞋印进行逐一比对后,他推断出这极可能是犯罪嫌疑人所遗留的鞋印。
根据这一信息,办案人员很快便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并将其捉拿归案。抓捕当天,赵锟连夜赶赴看守所,提取了犯罪嫌疑人的鞋印样本,并与现场提取的鞋印样本进行检验鉴定,迅速做出了同一认定的结论,为破获该起盗窃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赵锟说,现场勘查和物证提取工作枯燥且困难重重,要面对难闻的气味、凌乱且复杂的环境,而往往微小的痕迹都可能成为破案的重大线索,“没有扎实过硬的业务知识和水平是不行的。”
在赵锟的办公桌上,摆着厚厚的专业书籍以及化学试剂等工具。从小就喜欢刑侦破案故事的他,如今对这份职业的热情依然近乎“痴迷”,“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在不断更新,作为痕检人员,你如果没有准备,应对不了一次次的‘新’状况,是会被淘汰的!”
在赵锟看来,这份职业就如同铁路上的破案“导航仪”,他们要紧紧盯在刑事技术的阵地上,提供尽量准确的破案信息,而肩上,是“千斤重”的责任。
“万里铁道线上,是千千万万个旅客‘流动的家’,同样,也有千千万万个工作人员在为这个‘家’默默守护。”赵锟说,春运虽然结束了,但他们会始终走在“家”的路上,日夜兼程。(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