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抢抓电池产业升级迭代新风口

发布时间:2024-11-22 16:05:52 来源: sp20241122

  阅读提示

  随着“双碳”战略持续推进,带动新能源锂电池产业蓬勃发展。但电池安全性差、续航能力不足等问题凸显,这也成为产品痛点和企业创新的动力。

  近日,在重庆潼南高新区的尼古拉科技产业研究院纳米级固态电池中试生产线上,第一块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纳米固态钠离子电池中试产品下线,企业称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如今,电池领域的创新百花齐放,液态电池、锂电池、铝电池、碳酸铁锂电池应有尽有。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

  面对电池产业升级迭代新风口,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助力企业抢抓机遇实现跃升。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锂电池相关企业3.4万余家,其中38.5%的企业成立于1~5年内。

  着力攻克电池产业“缺芯少电”痛点

  眼下,快步进入“电车时代”已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成为诸多城市争相布局的版块。然而,春运期间,遭遇极端天气的新能源车主,在回家途中经历了“长途续航焦虑”“不敢开空调”等糟心的体验,折射出新能源汽车需求在前面跑,服务在后面追的错位关系。

  对比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内部的固态电解质可以防止电池爆炸,安全性远远高于普通液态锂电池,对比全固态电池,成本相对更低。

  在重庆两江新区鱼复新城渝冠大道太蓝新能源厂房内,记者近日见到了国内首条半固态锂电池量产线,目睹了电芯的生产全流程。大小、外形犹如一台ipad,数十块组装成一块动力电池后,便可以让一台电动车跑起来。用剪刀将半固态锂电池剪成两半,与电池相连接的灯泡依然正常发光。

  “我们的电池即便遭遇了严重破坏,也不会像传统液态电池一样起火燃烧,大大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太蓝新能源电池重庆工厂负责人3月10日说。

  “‘缺芯少电’,曾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重庆也不例外。”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汽车处负责人说,太蓝新能源的落地,恰好补齐了其中关键一环。太蓝新能源的半固态锂电池能够像手机一般,实现超快充,即“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以上”。

  “力争未来三到五年,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家半固态锂电池商用企业,实现数十亿元级别的销售收入。”太蓝新能源CEO李彦说,企业通过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电池“三步走”战略持续进阶,吸引了资本大力关注,近期正推动B轮融资,计划2025年左右实现科创板上市。

  为产业定义技术标准规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两个数字引人注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锂电池下游主要可分为动力、消费和储能三大领域,其中,动力锂电池主要应用领域为电动汽车、电动轻型车、电动工具等,是当前锂电池的主要应用场景。

  新春时节,厦门远海码头依然忙碌,一排排锂电池从这里出口海外。据福州、厦门海关统计,2023年,福建省锂电池出口规模达1287.5亿元,同比增长49.5%,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速达80.3%。按照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统计分析,福建是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产品的最大来源地,出口额占全国的28.1%。

  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出海提速的背后,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建议,提高国内动力电池的标准技术水平,通过标准引领提升技术进步,保持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竞争优势。

  事实上,2023年,中国企业在锂电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统治力”进一步巩固,接下来可预见的磷酸锰铁锂、钠离子电池乃至锂硫电池产业化进程中,中国这一产业高地恐怕将源源不断地“顺流而下”,为全球产业界制定议程与路线图,定义技术标准规范。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动力锂电池生产国,2023年产量占全球63%。”重庆交通大学吴金中教授说,研发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防护装备关键技术,对健全我国运输安全风险预警与事故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增加和造车新势力的持续爆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局面,锂电池出货量也将相应地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强化行业数字化保障势在必行

  “提升锂电池生命周期中产品的智能化识别、溯源和追踪能力,畅通产业链循环,实现全生命周期精准溯源和循环利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建议说,应尽快实现锂电池实时监管全覆盖,统筹制定技术要求、数据标准,实现产业链各企业的数据调用和共享,强化行业数字化保障等。

  从去年情况看,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事故偶有发生,全年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储能电站失火事件引起广泛社会关注。

  张志勇认为,锂电池工艺链冗长、技术复杂、参与者较多,各市场主体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合作机制,上下游企业联动不足,导致企业遇到获取电池信息难、回收电池难、回收产品与下游市场需求精准匹配难、电池状态评估难等问题,给资源循环利用、安全处置、环境保护带来一定的挑战。

  “中国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发展固态锂电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说,锂电池由跟跑到领跑,形成了固态电池整体解决方案。如今,我国在动力、储能锂电池市场占有率均位居世界第一。

  位于龙盛新城的重庆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是国内最大的固态电池生产基地。在其总装车间内,只需4分钟,一个完整的电池包便能下线。

  重庆赣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产线智能化水平已经达到90%,保证了产品的高效率、高质量。满产状态下,产能将达到20G瓦时,产值150亿元左右。

  产业的飞速发展难免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甚至认为,2023年已建在建锂电池产能就已经覆盖了2030年市场预测需求。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为51.6%。

  “产能利用率降低折射出了可能存在的过剩严重性,目前动力电池行业的规划产能或已达到4800GWh,产业必将回归理性状态。”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在行业过剩等背景下,锂电池板块上市企业股价也难以走强,去年锂电池板块总市值跌超万亿。

  “相比于锂电池,镁电池更拥有资源丰富、安全性高、成本较低等三大优势,已成为全球研发重点,被认为有望成为未来电池领域的颠覆者。”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敬丰告诉记者,该院已创制了世界首款安时级镁离子电池,目前正在向市场化推进。

  “我国发展镁产业前景十分广阔,镁矿资源极其丰富,镁及镁合金的世界研究中心已转向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应用国和研究国,中国在镁基电池材料和镁基储氢材料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前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如是说。

  李国(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