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7:59:44 来源: sp20241125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两年半以来,制度规范日趋完善,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改善,价格发现机制作用日益显现,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年至2022年)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年至2020年)增长89%。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第二个履约周期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了近50%。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为“双碳”目标实现、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分配,将碳减排目标要求直接分解到企业,使企业成为减碳主体,压实了企业责任,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实现了对第一大碳排放重点行业(电力行业)的有效控制。
通过碳排放配额交易,碳市场为企业履行减碳责任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帮助行业实现低成本减碳。据测算,两个履约周期,全国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了约350亿元。
碳市场形成的碳价,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参考,促进了气候投融资工具创新,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投融资提供了基础支撑、资金支撑。以碳市场为核心的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经过两年半的运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体系。
国务院印发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生态环境部出台管理办法和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3个管理规则,以及发电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技术规范和监督管理要求等,对注册登记、排放核算、配额交易等涉及碳排放权交易的关键环节和全流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初步形成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了“全国碳市场信息网”,集中发布全国碳市场权威信息资讯;成立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对配额登记、发放、清缴、交易等相关活动精细化管理;建成并稳定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管理平台三大基础设施,实现了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
相关部门探索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重点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碳减排、碳管理的专业人才和相关机构,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8个行业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这些重点行业工业化程度高,有一定的人才、技术、管理基础,更容易实现对碳排放的量化控制管理。”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将高排放行业尽早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可以使全社会降碳成本实现最优。
潘卓然
潘卓然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