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双链”畅供需

发布时间:2024-11-24 09:34:40 来源: sp2024112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之一。如此,新质生产力各要素之间才能实现高效协同和良性互动,生产组织方式才会完成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的转型,最终达到价值协同和价值共创的目的。

  产业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而形成的网链结构,涉及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制造、最终产品形成以及销售网络等诸多环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多种主体参与其中,需要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统筹调配。产业链供应链的利益主体多元,环节众多,各要素之间关系复杂,对于这样一种结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必不可少。对此,应充分考虑产业链供应链的相关要素、体系框架、运行逻辑,整体统筹进行制度设计,秉持开放式理念与动态调整意识,预留机制改进空间。当前,应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将核心技术、关键环节、重要战略资源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防止关键时刻“卡脖子”。应评估产业链供应链上相关国家的政策风险,保护好战略资源的运输通道安全,预先谋划替代产业,储备战略资源,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行优化组合,这恰是产业链供应链能够发挥重大作用的环节。在这其中,建设强大工业物联网能有效促进各要素优化组合。一方面,要加大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信息化数字化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统筹网络、算力、感知等数据资源,强化区块链、数据要素、AI模型、Web3.0等数据要素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升级,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信息化,为工业物联网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有必要通过工业物联网完成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运用工业物联网,实时掌握产业链供应链上各要素动态,掌握原材料采购、库存等信息,对制造生产过程进行智能监控,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管理,对物流运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采用大数据分析方式,在强大算法和算力支持下,精确调控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运输、销售等环节,最大限度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生产资料、数据、知识、管理、技术等要素的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达成新质生产力各类要素的最优配置。

  还应重视物流的作用。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经络”,连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有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当前,尽管我国已基本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并初步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融合,有力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但现有物流体系仍然有“大而不强”的问题,农村物流、冷链物流存在短板,产业链供应链效率低下、人力资源短缺、物流成本过高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挑战有待解决。为此,须努力打通物流体系堵点卡点,强化“公转铁”“公转水”联通,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优化物流枢纽建设,发展无人驾驶、无人配送等现代物流方式,提高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全面优化物流模式,破除隐性壁垒,有效降低仓储、运输、管理成本,提高行业效率,实现物流体系“舒经活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全面畅通。

  产业链供应链贯穿生产、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具有衔接供需两端的天然优势,在大数据信息要素的加持下,能够对供需进行精确把握,突破传统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对称难题。当前,优化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既可以精准收集消费者需求,制定商品个性化需求信息,让生产变得更加精准,减少生产资料囤积,避免原材料浪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又能通过现代物流体系优化商品运输,提高物流效率,还能够创造新需求,进而激发新供给,完成供给与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安中)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