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6:17:11 来源: sp20250110
近段时间,“古建游”成为热门旅游线路,网络平台上“小众古建旅游路线”“中国古建之美”等话题热度持续上升。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凝结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法式严谨、风格独特,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成就卓然。各具特色的民居宅院、庄严恢宏的殿堂庙宇等古建,令游客为中华传统建筑之美所折服,沉醉其中。
古村古建作为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化石”,是散落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瑰宝。1937年,梁思成同林徽因等营造学社成员至山西五台山探索古刹。他们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山路上迂回行走,终于在一个小山坳里发现了佛光寺。他在《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中记载:“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殿内蕴藏着唐代原有的塑像、绘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一处,在实物遗迹中诚然是件奇珍。”在此之前,人们只能借敦煌壁画遥想大唐建筑的壮丽,如今大唐建筑终于重新走入人们视野。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营造手艺,反映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彰显着文化自信,鼓舞了民族精神。
与佛光寺相类似,许多乡村古建筑隐匿在村落里,抵达不便,但也因此让它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免受打扰,保留一份神秘感,引发游客寻访的热情。如今,历史风云聚散,乡村遗珠犹存,许多年轻人到乡村寻古探幽,“遇见”一个个文化瑰宝,在探访的过程中多了一份发现的惊喜。
不同于博物馆里的展品,传统建筑作为可以走进的文物,置身其中,看到的景致与千百年前几乎无异,亲自感受前人生活的气息,更能读懂古人的环境观、空间观。在福建泉州的渔村,蚵壳厝是常见的建筑,触摸凹凸不平的蚵壳,仿佛看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宋元时期往来刺桐港的海商船队常用蚵壳压舱,结束航行后,蚵壳通常就堆放在海岸边,久而久之便被当成建筑材料使用。蚵壳为墙,不仅造型独特,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适合潮湿的气候环境。这些传统建筑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共生相处的方式,形成了气候适应性、地形共生性、材料地方性、民族文化性等特征,将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融为一体,既满足了生活需要,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游览乡村古建,本质上是品读那些弥足珍贵的岁月痕迹和乡土记忆。山西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的龙门寺,始建于北齐。分散在寺院各处的碑刻,记录了历朝历代的修缮时间、修缮时周围各村的捐款、附近村落的地图等,在1000多年的时光里,几乎每二三十年立一块碑,就像日记一样,鲜活地记录着民间乡村的实际状态。试想在庄重的古建筑内部与雕刻、壁画进行古与今的对话,走出建筑外又能品尝地道的地方美食,与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交谈。古建筑就是那缕摸得到的乡愁,真实而自然的状态,满足了游客旅行中的探索欲。当你走进老建筑,就像打开了认识一个地方的“窗户”,这里的人居环境、习惯风俗,瞬时变得鲜活而生动,让游客更容易产生获得感与情感共鸣。
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不少游客担心看不懂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望而却步。各地文旅部门借助社交媒体打造“古建筑入门指南”“我身边的最美古建”“中国古建知多少”等话题,配合年轻人喜欢的打卡形式,精心设计游览路线。拿着精美小册子“按图索骥”、前往古建盖章打卡、听文保人员讲故事……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游客们甚至自发研究出了更多打卡方式,比如手绘古建、设计地图、创作古建表情包等等。这些活动拉近了古建与游客之间的距离,为游览者提供了更多探访古建的方式。要让游客通过亲身游历,感知古建筑的魅力不仅在于形制,更体现在其对文明的赓续,进而对古建筑从了解到喜爱,让古建筑旅游真正“热起来”。
乡村“古建游”的持续出圈,体现了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文物古建的保护意识。当散布在广袤大地上的传统建筑迎来更多游客,让古老的建筑穿越时间与当代“对话”,我们的文化自信必将更为坚定,我们的历史文脉必将赓续绵长,焕发蓬勃生机。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06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